第1192章 柳条筐 (第1/2页)
曾凡用石铲将地表的野草清除,然后将下面的泥土铲下来,大多数不含杂质的黏土都可以烧制陶器,只是成分不同,对工艺和火候要求也不一样,当然,烧出来的陶器质地也会有很大差别。
刚开始是实验性质,他也不指望一次成功,为了节省时间,选中的地方是水位下落后的河岸边上,一个两米多高的立槛,这样的河岸有几十米的长度,他带领人掏出五个一模一样的圆形立窑轮廓,下面燃烧室垫石头做基座,窑体里面和前面用泥坯塑形,留出火道和烟囱,阴干几天定型后就可以烧了。
小窑试验起来方便,也不需要浪费太多木头,摸索出规律后,再慢慢建造更大的。
泥坯窑一天时间就弄好了,等待阴干的时候,他开始研究用黏土做陶坯。
无论用何种土做原材料,都要求土质必须去除太大的颗粒和杂质,但也不是颗粒越细腻越好,土质细腻更方便塑形,烧制出来密度较大,防水性较好,但也容易烧制过程中变形或者开裂;掺入一些粗糙颗粒有一定吸水性和透气性,也容易保持形状,但明显不太适合他们用来煮饭。
土质的颗粒大小到什么程度,要不要混入其他成分,曾凡都需要慢慢实验,他只有一些粗浅的理论知识,想要做出实物来,显然没有那么容易。
翻阅过大量考古图册和书籍后,曾凡当然知道仰韶时期代表性红陶,龙山时期的黑陶,也看过大量出土文物的图片,这里的黏土也有点发红,他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红陶土,不过也无所谓,只要能烧出可用的陶器,红陶还是黑陶都可以。
要想陶器耐高温,可以在里面加入石英石、云母、或者氧化铝等矿物颗粒,曾凡对这方面了解不多,但是他知道石英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外表比其他石头透明度高,更像玻璃,去山里的时候也收集了许多类似形态的石头回来。
这种石头硬度比较高,磨制起来更费力气,那些敲碎的石块磨下来的石粉收集起来,让人继续加工粉碎,这时候正好作为烧陶的添加剂用来实验。
五个土窑曾凡打算烧制不同材质的陶坯,用来进行对比,三种加不同石粉,两种就用黏土,只是一种颗粒粗,一种颗粒比较细,方便进行对比实验。
不同材质陶坯的大小形状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更容易进行比较,他没有再费力气研究可以转动的制陶轮,所有坯型都是纯手工捏成,做好后放置在阴凉处等着慢慢干燥。
连续十几天忙着采集和磨制石头,接下来又在河边挖窑做陶坯,他们圈养的山羊和梅花鹿数量减少了一半,正好趁着等待陶坯阴干的时间,连续几天出去狩猎,补充一下库存。
到处都是原生态的环境,各种野生动物的数量也非常多,但对于他们来说,可以选择的捕猎目标却不太多。
太大型的野牛、野马、野驴、麋鹿,大象等等危险性太高,捕猎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太小型的野兔、獐子、狐狸等等速度太快,也不容易捕捉;中等体型、危险性又小很多的梅花鹿,野山羊就成了最合适的狩猎目标。
至于凶猛的豺狼虎豹熊等肉食动物,不打他们的主意就不错了,他们通常不敢轻易招惹,所有人员外出都要成群结队,就是为了防止落单被这些猛兽惦记上。
人类成群结队的行动,那些猛兽一样会害怕,真正搏命起来,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那处湖泊是距离他们部族最近的一个狩猎地点,虽然他们已经捕捉了几十头野山羊,和几十头梅花鹿,可是相对于附近庞大的族群来说,仍然是很小的数量,按照曾凡的估计,一两年内,应该不至于捕光。
这些动物不像人类一样定居,而是随着食物迁徙,走到哪里吃到底哪里,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大,一个个族群之间应该也不熟悉。
羊群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