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页)

览名胜,观光人情风物。夏菲知道丈夫正忙于检查和试验病毒,于是便安心在这儿游玩几天。上午在蛋白生产基地参观机器人生产,觉得有些累,屈楚老先生便带她到这海边来消闲,放松心情。

蛋白生产基地就在不远处的海边,看上去跟屈楚先生屋顶上的装置大同小异。既然是生产基地,就是规模化生产,自然有高大厂房和生产车间,设备庞大,依靠巨大椭弧形屋顶的光合作用制造出多种叶绿素;分设三个系统进行生产,一是氨基酸类,二是蛋白质类,三是糖和淀粉类;完全用从海水和空气中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和氮、氢、氧、磷、钾、钠、氯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作原料,最后是产品加工,有液态的氨基酸和蛋白质,也有高度浓缩成针剂状的氨基酸和蛋白质,还有淀粉和糖制作的各式各样食品,氨基酸和蛋白质及糖与淀粉混合制作的各种各样蔬菜,水果,佳肴……生产加工人员个个敬业,心无旁骛,见到屈楚和夏菲一行,旁若无人一般,同他们打招呼,根本不理不睬,眼睛瞧一瞧,或点头微笑,算是给你天大的面子。高层管理听说地球来人,热忱接待,派专人带到现场,一一介绍,这些员工嘛,都是专业化生产机器人,只生产,不服务,也不交流。

机器人生产生活资料却不消费,生产成本极低,创造的剩余价值比人胜却无数。一点不假,亲临现场所见,那个叫什么来着的摩先生理论,实教夏菲叹服。“不休息吗?”她问,有着人性化关怀。

“他们都是早期机器人,除加能或喝水外,一般不安排休息。”

这不跟地球上的机器人差不多嘛,在生产线上,人歇他不歇,不知疲倦。夏菲心里头总要跟地球上类比,所不同的是身体构造。

像这样大型的植物化食品农业生产基地,全球有一千多座,产品专供内陆及缺少海水地方居民食用,需要多少生产多少,不需要就不生产或少生产,全部智能化。不光操作人员是机器人,那座巨大的生产设备本身,实际上就是一台智能化的机器人,美其名曰:“智能化机器生产动力体”。躺在柔软的沙滩上,夏菲想,好稀奇古怪的名称,地球上从没听说过,连科幻小说家都没“创造”出来,谁还能见过这种怪里怪气的东西,还叫什么“生产动力体”。

屈楚斯民是位历史学家,老来仍然致力于社会历史学术理论研究,夏菲的发问自然难不倒他。大约一千多年前,有位平民学者摩萨尔西,花了大半生精力,运用数理思维,从自然科学视角考查研究人类社会,发现人力、畜力(牛马类)和机器力(蒸汽机类)是生产方式革命的出发点,推动社会生产和发展变革的原动力,假设命名为“生产动力体”,人是“智能化生产动力体”,牛马等牲畜类是“人格化生产动力体”,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和机器人等机器类是“人工化(机器)生产动力体”。理论逻辑预示,未来社会是“智能化机器生产动力体”。主张发展社会生产力,主要是发展和创新“生产动力体”,反对战争、暴力和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这种全新阐释的新概念、新理论,提出“社会分化论”和“生产动力体论”的理论思想,揭示“生产动力体”是生产力质变的本质形态,社会发展变革遵循“生产动力体”发展演进规律。引经据典,从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考古学、思维和计算机科学等等方面进行论述与考证,创立生产力新理论。论证生产力是从自然分化出来的,人也是从自然分化出来的。任何自然力――火力,水力,风力,电力,磁力,核力,引力……只有从自然分化出来,具有社会化形式,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历史趋势和伟大目标是为着人的解放,遵循着:一、人手的解放,使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工具成为手的替代物;二、人身解放,奴隶枷锁套在牛马的脖子上,奴隶获得解放,身份独立;三、人脑解放,电子计算机替代人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