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页)

炉子,有的小土炉一天费很大劲才能炼出几十斤,哪来的三千吨?!

大炼钢铁收走了农民的锅,公社大食堂吃不上饭,家里想烧水都没办法,只好喝凉水。大梁庄组织宣传队宣传喝凉水的好处,说长征的时候战士们连凉水也喝不到,有的人甚至以马尿解渴,你们知足吧!大炼钢铁砍光了树木,到处光秃秃的连草也不长,食堂烧水都没有柴。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家家的烟囱上见不到炊烟,村庄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氛围中颤抖。饥寒交迫的人们集中在海边赶海,无奈搞围海造田的时候已经把这里的礁石填上了,哪里还有贝类动物的栖身之处?家家的船被拆了,铁钉炼钢,船甲锻铁,想到海里捕鱼都没有工具,就这样老人孩子还是日夜守在那里,期待着海浪把死鱼烂虾卷上来。后来队干部出面制止他们的行为,说是给社会主义的脸上抹黑,污辱人民公社大食堂。于是海边有民兵专门把守,看见谁偷海严惩不贷,巡回批判。

到处光秃秃的,荒草遍地。由于干旱少雨,许多地方粮食大量减产,有的甚至颗粒无收,然而一些干部为了炫耀自己的政绩,向上级报告说,“卫星升上天,粮食大丰收”,农民“踊跃卖余粮”。为了凑够那多余的余粮,各村开展地毯式的搜粮行动,家家不能余一颗粮。最后连高粱秆、玉米秸、玉米芯、花生壳、豆秸、瓜秧等都成了口粮,这样一来每个人的口粮都有几百斤了。这还不够,又假设每人偷了四十斤粮食,强行加到每个社员的头上,算起来每人的口粮又多了几十斤。最后向上级报告说每人口粮一千斤,一年都吃不完。

大梁庄响应公社的号召,向荒山要粮,向植物要粮。社员组织自救自足,把玉米包皮、高粱秆、豆角皮等都加工成了粮食。玉米秆浸泡后砸碎,然后在碾子上碾成粉末,晒干后与其它野菜揉搓在一起,就成了很好的食品。这些东西没一点营养,仅仅是能够填饱肚子而已。后来玉米和高粱秆也没有了,荒山上的藤类植物也成了提取淀粉的好原料。队干部号召大家把一日三餐改成一餐,动员大家多喝水,少吃饭,早睡觉,减少消化。向荒山要粮以来,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如今奇迹般地发生了,为增产节约开辟新粮源找到了新的途径,真是不用“一耕一镰的大丰收”!有诗为证:“柴草一身宝,出的淀粉真不少,制成食品样样好……”由于这些柴草具有原料丰富、用途广阔、制造简便、成本很小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公社于是大力提倡“粗粮细做,以草代粮”,“层层加工,一物多用”,“利用野生,开辟资源”,做到“不用粮,不用糖,生产食品供应市场”。这种“敢想、敢说、敢做,大胆创造”的好风格是值得学习的。与此同时,大梁庄大搞群众运动,开展“两储、三多、四不、五改、六净”为中心的竞赛运动。两储是:储代食品,储饲料;三多是:多搭代食品,多吃野菜,多喝稀饭;四不是:不大吃大喝,不做剩饭,不抛洒浪费,不拿粮食喂牲畜;五改是:改吃粮为粮草搭配,改三餐为一餐,改一样饭为多样代食品,改整粮粗吃为磨细吃,改粗粮粗做为细做;六净是:粮食磨净,磨膛扫净,面筛刮净,盆碗舔净,麸皮去净,饭菜干净。通过以上方法,使运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农民父亲 三(2)

然而大自然的规律是残酷的。古人已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的道理,地里没有庄稼,靠人为的节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管人们如何努力,如何勒紧腰带节省,粮食的缺口还是越来越大,靠几次运动和开展思想斗争是解决不了的。历史是个公正的老人。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沉重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我们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秋日的残阳斜斜地挂在天上,懒洋洋地往下坠,最后掉进了乌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