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第3/5页)
然而,今时不同以往,军人的存在感早已不如当年。
社会利益关系不断调整调整,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悄然发生改变。
王亮虽然年纪大了,但他非常关注时事,尤其是和军人息息相关的。
九十五岁了,本应该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不好吗?
他为什么要出来折腾?
为了军人。
曾经,有一篇题目叫《军人只是一种职业》的文章在网上发表,无数的转发,无数的置顶,无数的推荐,摆出一副要把军人拉下神坛的姿态。
文章是一份都市报的记者写的,王亮一字一句地看了。
恨得咬牙切骨。
如果有一把枪在手,他会毫不犹豫地把这帮大放厥词的高级黑子给崩了。
文章真的算得上是绝词了,种种模糊种种狡辩种种概念偷换。
让军人和军迷看着心里窝火,却还无力回击。
在对军人进行一番“高级黑”之后,得出结论:军人不配得到优待。
军人优先是享受特权?涉军安置是额外负担?
军人军属产生失落感,心里拔凉拔凉的,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荣誉感急剧下滑。
尽管有人在发声,那些黑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王亮还是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上两句,讲几个故事。
故事讲完,然后再反问黑子们几个问题。
“你可以崇拜明星,你可以厌恶战争,你可以谈论价值,但,我不允许你质疑我的信仰与忠诚!!如果军人只是一种职业,那些墓碑下的烈士们,会不会在坟茔中哭泣?”
“如果军人只是一种职业,寒冷的冬日里,你还能每天准时回到温暖的家中,躺在柔软舒适的沙发里,搂着老婆,看着孩子吗?”
“你是否有谈军人的资格?”
就是这样,让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尊敬的职业,让军人,找到荣誉感。
《国家英雄》,是条不错的路。
挂断李展秋的电话,王亮仰望着漫天的星辰,长呼了一口气:“战时,军人不只是一份供人谋生的职业,而是为其它职业托底的,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任何职业的任何手段都不可能得到;在平时,军人要与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常年相伴,承载着一般行业无法比拟的艰辛困苦,还有更高的受伤概率、更大的牺牲风险、更多的亲人分离。”
“不能等战争来临了才想起军人啊,更不能当硝烟散尽就忘记军人啊!”
旁边无人,王亮的这番话,是说给自己的。
翌日。
带着不舍,王亮和孙为民离开了宁省的大山,告别这座带给了他们无尽回忆的军营。
王亮是开心的,孙为民是高兴的。
一周的经历,一生值得铭记。
考虑到王亮的身体,这次选择的交通方式是飞机。
先不回海城了,直奔京城。
用李展秋的话来讲:“只要您一到位,这节目就开录了。”
王亮一听这还了得,当然是可不急缓。
飞机,必须飞机。
宁省某机场。
路况比想象的要好,军车提前两个半小时就抵达了目的地。
战士:“首长,刚下了大雪,特别冷,车里暖和,等飞机起飞前一个小时再进去也不晚,进到大厅里还得排队呢,您在车里休息会儿吧。”
昨天的活动折腾到很晚,战士怕王亮身体吃不消。
见小战士憨厚的样子,王亮打趣道:“你小子是不是想偷懒啊?晚点回去好少参加点训练?”
战士哪里觉得首长这是在跟自己开玩笑啊,这是在批评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