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2/4页)
的发言都是要在第二天摘要见报的,但翻遍第二天所有的报纸,关于刘瑞旗的这个发言一个字也没有登。其实刘瑞旗当时还不知道,新华社的记者与文汇报的记者都专门摘编了刘瑞旗的讲话,新华社作为“国内动态清样”、文汇报作为“内参”发表了。当时中央分管经济的一位领导将刊登刘瑞旗讲话的这份“内参”批给了劳动部的部长。部长又批给了该部综合司司长。该司长专门派人到上海找刘瑞旗了解情况,并带着他上北京向司长作了专门汇报。刘瑞旗精心作了准备,他结合正在经济界议论纷纷、广泛讨论的“恒源祥现象”,特别提出: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市场,企业家只有身份没有身价,而没有身价的企业家是不可能真正把企业家推向市场的。
当然刘瑞旗的发言以及这两份“内参”,以及“内参”在北京引起的反映,上海的市领导同样十分关心。当时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专门作了批示,要市委研究室专门研究这个课题。###,这位目光敏锐、敢冒风险、敢担肩胛并从黄浦区领导岗位上出来的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从此记住了这位还在黄浦区一个基层岗位上苦苦奋斗的刘瑞旗!
1995年的秋天,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刘瑞旗认识了当时在中国妇女报华东记者站担任站长的袁乃中。这位袁乃中对刘瑞旗今后的岁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现在两个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这一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已过天命之年的袁乃中走进了恒源祥的大门,说是要找刘瑞旗,给他写一篇文章。恒源祥公司办公室的施佩芬接待了他,说是刘总不在,他随中国纺织总会的代表团到南美的乌拉圭、阿根廷等国考察去了。袁乃中心中颇为懊恼,但却声色不露,与施佩芬聊了起来,旁敲侧击,掌握了不少关于刘瑞旗的材料。过了不久,袁乃中再一次来到恒源祥,刘瑞旗出访还没有回来。但说来也巧,正当袁乃中准备悻悻而归的时候,刘瑞旗打来了越洋电话,刘瑞旗与施佩芬说了一会话后,施佩芬将电话递给了袁乃中。袁乃中尽可能简洁地说明来意,不料刘瑞旗一口回绝,讲不要写。袁乃中搁下话筒,心想你不让我写,我倒偏要写一篇,反正材料都有了,而且题目也有了,就是《奇人刘瑞旗》。
其实袁乃中本人也是一个奇人,他的经历可以写一本书。
1970年袁乃中从上海师大中文系毕业便首先被安排到安徽县城的南湖农场劳动,这是大名鼎鼎的李德生将军指挥的第12军的部队农场,条件自然非常艰苦。然而袁乃中在这儿似乎什么苦也没吃到,到农场仅一个星期部队来大学生连队挑选宣传干部,真是百里挑一,一千多人中仅选中袁乃中一人被安排到部队政治处工作,主要负责当时盛行的样板戏的宣传。
也许是老天爷作为一种平衡,作为一种补偿,正式分配时袁乃中却去了安徽铜陵县的钟仓公社,在钟仓中学当教师。铜陵钟仓,位于长江之畔,离苏东坡写著名的《赤壁怀古》的地方不远,“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诗人李白,一生也多次涉足,并留下了不少诗篇。风景固然不错,生活却十分贫苦。袁乃中虽在乡村做教师,也常抽调县委宣传部工作,一干就是10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万象更新,铜陵市恢复市委机关报,在全省招聘记者。这自然是一个机会,袁乃中平素自己喜欢写写弄弄,又爱摄影,照片拍得非常好。他欣然前往应聘,果然一蹴而就,当了记者。他从资料室里剪报开始,筹建报社大楼,一直干到铜陵日报的新闻部主任,工作勤奋,兢兢业业,然后被上级看中,调到铜陵市委宣传部担任新闻文化科科长。当时担任铜陵市市长的叫张润霞,48岁,东北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地级市女市长。袁乃中技痒难熬,就执笔写了一篇数千字的长篇通讯《女市长的心上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