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第2/4页)
自己的产业,促使了这个村子发展的极快,几乎可以与几年前的银山镇向媲美了。余家庄紧紧靠着沱江,属于典型的水城,沱江的支流在村子里蔓延开来,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意味。
又或许是因为村子的人口繁多,所以当余少阳走进这里的时候,总觉得这里的街道很拥挤,房屋与房屋之间也没有太多的空间,显得那么紧促而节约空间似的。
此时已经快到傍晚了,每户人家的房屋都冉起了炊烟,等待开饭的孩童们,丝毫没有放过一天之内最后一段的娱乐时光里,他们在村子路口小桥边耍玩着。这些小屁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屁孩,虽然已经是天寒地冻了。但是他们大多还是穿着开裆裤,而且还是不分男女的!!
只见这些小孩子们欢快的手拉手,一边转着圈圈,一边唱着蜀川流传已久的一首童谣:“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么姑儿说嫌话。”
当小孩看到穿着军装的余少阳等人走进来后,都好奇的围了过来。余家庄从来都没有驻扎过当兵的人,无论是前清还是民国,这其中的原因要么是这里的太拥挤了,已经驻扎不了,要么就是这里毫无战略意义,驻扎了也没什么大用途。所以当兵的出现时,总能引起别人的
。
阿水在前面佯装大怒,驱散着这些小屁孩,同时还耀武扬威的显摆喊道:“瞧见们。这可是咱们家的二少爷,现在可是当了大官了,去去去,走开了。别挡着道儿!哎哟你个小兔崽子、王八羔子的,没长眼睛你往哪钻的。回去钻你娘裤裆去!”
小孩子们一起向阿水做了鬼脸,吐了吐舌头,然后就一哄而散了。
润土牵着余少阳的马过了桥才算进入了村子的正街上。那些孩童们回到家里,就把村子里来了当兵的事说了出来,于是这些好奇的家长们都忍不住从屋子里凑了出来,看了看外面来的是什么人。
“哟,水哥儿。这是哪来的军爷呀?”有人笑呵呵的问了道。
“瞎了你狗招子了,咱们家二少爷都不认识了?”阿水认出了这问话之人是为余家打长工的佃户,立刻瞪着眼睛摆出了一副恶毒婆娘似的模样,向对方骂了到。
那人惶恐若惊,这才几个月不见了,余家二少爷竟然混出了这份大名堂,以前那文弱书生的形象一下子被颠覆的干干净净。他连忙上前。点头哈腰的向余少阳请罪道:“哎哟哟,余二少爷,瞧小的这眼拙,没认出您来。您这些时段在外面可是发达了小的心里也是高兴的呀,咱们余家可真是扬眉吐气了。”
余少阳只是不冷不热的向对方点了点头示意,然后就继续向前走
。
余家大院在村子西边的山岗上,整座山都是种满了果子树,山阴那边一直到沱江河岸是一大片肥沃的田地,这些全部都是余家的产业了。除此之外。在村里西南便还有一座农场,养了三、四十多头猪和二十多头牛。以及村子里的一座规模不大不小的面粉工坊,也都是余家这几年里兴办起来的。
余家虽然不是庄子上最大的地主,但是因为田产的位置最好,而且还兼顾着其他产业。因此也可以算得上是庄子里最殷实的大户了。在余少阳少年时期的记忆里,余家雇佣工人最多的时候。甚至郗超过了劝多号人,俨然一个营的兵力了。
余家大院就像是一座堡垒似的,座落在山岗半山腰。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川民居。四川人的建筑从来都没有坐北朝南的习惯,通常都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山则傍山,有水则靠水。又因为四川夏季炎热,冬季少雪。盆地的风势也不大,所以房屋主要是通风取凉为主,建筑看上去都没有任何浑厚的感觉。
余家大院虽然是简单的三进三出,但是每一进的院子隔得很开,目的就是不要拥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