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霓虹灯闪烁,令人眼花缭乱。而玻璃柜台里的绒线依照全毛、混纺、粗细、色彩一绞一绞地放在着,顾客一目了然。再加上恒源祥店里的学徒大多数受过中等教育,有些还会讲几句洋泾浜的英语,穿着统一的制服,一个个衣着光鲜整齐,顾客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绒线与其他纺织品相比,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拆了结,结了拆,编织出各种各样的新花样。但由于绒线是舶来货,传入中国不久,大多数家庭主妇还不会编织毛线。少数几个会编织的,只不过区区几种花样,久而久之,兴趣索然。沈莱舟深深明白这一点。说来也巧,上海就有几位心灵手巧的职业女性,设计了几十种花样,会编织各种花式的毛衣毛裤,围巾、手套、帽子对于他们来讲更是小菜一碟。其中一位是大名鼎鼎的绒线编织大师冯秋萍,上一世纪30年代时,她年仅二十几岁,刚刚出道,踏上社会。另一位是黄培英,中国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的堂妹。最早的还有一位叫鲍国芳,她或许也是中国第一个绒线编织师了。沈莱舟得知这个信息非常高兴,用重金聘请她们到恒源祥来坐堂,当众讲授编织技巧,向顾客传授编织绒线衣的窍门。1938年11月,上海著名的《申报》第14版,就曾以整版篇幅以恒源祥绒线号为标题,介绍了恒源祥与著名绒线编织大师冯秋萍、黄培英。沈莱舟还专门花钱印了一些“冯秋萍毛衣编织花样与技巧”的小册子,在店堂里免费散发。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介绍绒线编织的书籍,一直出到了第4本共16册。上一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大地又揭起过一阵手工编织毛衣的热潮。进入耄耋之年的冯秋萍还专门到电视台去教授编织技巧,她的书发行量达100万册之多!不要忘了,她的第一本毛线编结书是沈莱舟自掏腰包印刷了在恒源祥散发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圆梦 2(2)

这时候沈莱舟已经想到了上电台打广告和请明星当模特来扩大恒源祥的影响。著名演员周旋、白杨、上官云珠、童芷苓、竺水招、徐玉兰、尹桂芳等都曾到恒源祥来穿过冯秋萍专门编织的毛衣亮相造势。沈莱舟的儿子沈光权还记得:父亲先是在电台里做几天广告,说是什么时候有明星要到恒源祥来。明星尚未到来,店堂里已经挤满了人,还有各报记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明星一到,穿上冯秋萍精心编织的毛衣一一亮相,连马路上的行人都驻足观望……当时,明星们的“出场费”很低,不过就是身上穿着的这一件绒线衫……

绒线编织毕竟是个新鲜事物,编织毛线用的竹针当时也十分畅销。沈莱舟专门从日本进口了一批竹针,两根一副两根一副地重新包装。顾客在恒源祥买一磅绒线就送一副竹针,这种买一送一的做法也是兴圣街的其他绒线店老板们想都没有想到的。

沈莱舟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广告攻势和商业运作,使恒源祥名声大噪,生意日益红火,同样也使兴圣街的其它老板们目瞪口呆!于是一项恶毒的阴谋终于出台了……

前已说过,上海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绒线都是通过由兴圣街“八大号”联手的联丰办事处向各大洋行进口的,后来英商在上海开蜜蜂厂,进出货渠道依然没变,恒源祥概莫能外。这一日,沈莱舟的副手、时任恒源祥副经理的周红喻到联丰办事处进货,只见办事处几乎所有的人一个个冷若冰霜,办事处的负责人冷嘲热讽地对周红喻讲:你们恒源祥店太大了。恒源祥的货我们供不起……

沈莱舟闻讯大吃一惊。此刻他的大女儿沈慧新已经和“八大号”之一的义盛源老板的儿子黄国良结婚,晚上他让大儿子沈玉丞将亲家翁悄悄找来一问,这才晓得,原来“八大号”已经联手通过了决议,拒不向恒源祥供货,将恒源祥封杀,达到最终将恒源祥赶出绒线行业的目的……

其实,沈莱舟早已对联丰办事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