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涞墓婺S肫�伞5�且唤��恳桓鋈硕蓟峥吹健鞍�嘲�О�阍聪椤闭饷匆惶跣涯康谋暧铮�智逦�氐愠隽怂�牒阍聪榍�客蚵啤⒓��酌艿墓叵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破茧 2(5)
红柳床单集团的两位掌门人,一位叫黄建钧,一位叫王雨洪,关系就像亲兄弟一般。
黄建钧与王雨洪原先都是江阴要塞镇乡村里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要塞镇紧贴着万里长江,扼滔滔长江入海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现在新建的江阴长江大桥的引桥穿镇而过。要塞镇地处要冲,交通十分繁忙。但在上一世纪改革开放的初时,要塞镇还是十分贫穷落后。恒源祥创牌子的时期,加盟恒源祥的几乎都是苏南地区的贫困村、贫困厂。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名言:穷则思变,而变则通!黄建钧与王雨洪都读过书,有一点文化,是乡村中的能人。两人形影不离,当时黄建钧在公社大队担任大队会计时,王雨洪任小队会计;以后黄建钧任大队长,王雨洪也就接替他任大队会计。领导上叫黄建钧办厂,也就是江阴市被单厂,不久黄建钧也就将王雨洪调到自己身边,担任自己的副手。现在黄建钧是红柳床单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王雨洪也就是副董事长兼副经理。
黄建钧是一个颇有战略眼光的人,在被单行业生意还十分兴隆的时候,就在1988年办了一家绒线厂,说是厂,其实不过是一个车间,只有六七十名工人,生产红柳牌绒线,办厂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残疾人的安置,当时绒线厂的职工里,有一半是残疾人。
从1990年开始,绒线行业大滑坡,江阴厂同样受害,原先替上海19毛生产的定牌毛线,在工厂仓库里积压了60吨,几乎将被单厂所有的仓库都塞满了。其实不仅是绒线业,上一世纪90年代初时,苏南几乎所有的乡镇企业都不景气,镇里面决定将镇办的菌种厂、电扇厂等都并到被单厂来,残疾人又增加了不少。当时被单等床上用品生产与销售状况尚好,主要用于外销,两位厂长唯一担心的是绒线厂,只想让它能自给自足,不赢利不亏本,至少能解决残疾人的吃饭问题。
1992年的春节,黄建钧在家里看电视,看到了恒源祥的广告。他想这家绒线厂(他还以为恒源祥是一个绒线厂呢!)在如今这个世道还能在电视台做绒线广告,肯定实力不凡,就萌发了想与恒源祥合作的念头。但是左思右想,苦于没有牵线的人!
但是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牵线人出来了,他叫徐云鹏,黄浦区商业协会的秘书长,江阴人,当时正在江阴老家过春节。在一次饭桌上,杯觥交错之际,黄建钧谈起了他的苦恼。徐云鹏一听哈哈大笑,讲:“你们说的是恒源祥的小刘?没问题,我和他很熟。小刘待人非常热情,是个‘模子’(这里是褒义,有非常仗气的汉子的意思),过了节我叫他过来看看……”
1992年的清明节刚过,刘瑞旗轻车简从,果然来到了江阴。两位厂长陪着刘总仔细地考察了工厂的每一个车间,总体感觉非常满意。
王雨洪心里有数,他直截了当地对刘瑞旗讲:“刘总,我们绒线厂的生产车间非常小,与你的其它一些加盟厂不好比。我与黄厂长商量过了,只想让绒线厂2台400锭的机器转起来,解决工厂残疾人的生活问题……”
刘瑞旗笑了:“侬锭子一转,解决的就不是这区区几十个残疾人的生活问题了。你们是捡到了一只金饭碗,捧到了一个了聚宝盆……”
果然正如刘瑞旗所说,红柳厂捧到了一只聚宝盆。加盟恒源祥以后,红柳厂的绒线生产,从原先只想“讨一口饭”吃,到突飞猛进,1993年生产全毛绒线380吨,1994年生产800多吨,1995年生产1500吨,1996年更是达到创记录的4000吨!当年全厂的总产值为亿人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