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脑:环绕脊髓上端的脑干,渐渐的自原始脑干之上演生出脑髓,脑皮层,边缘系统,由之慢慢的在脑部两侧生长出状似杏仁的两个杏仁核和海马回,形成薄薄一层――大脑旧皮质;再发展演化长出大脑最外层的皱褶组织――大脑新皮质,额叶不断增大,枕叶逐渐变小。

话外音:最原始的生命只有感受器或神经结,还没有形成脑。早期的鱼类才有一个真正称之为的脑--原始脑干,脊椎动物有了脑髓,爬行动物开始有一层细胞厚的脑皮层,负责呼吸及器官新陈代谢之类的基本生命功能,并控制一些固定的反应与运动,不具思考或学习功能。经历数亿年后,哺乳动物自原始脑干发展出大脑皮层和称为边缘系统的情绪中枢,灵长类才有大脑皮质、边缘系统、杏仁核和海马回。杏仁核是情绪方面的总管,处于情绪的前哨位置,边缘系统则具有学习与记忆两大功能。学习记忆与情绪反应是灵长类动物显著特征,诸如接收和分辨不同的气味,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较,并作出取舍的选择,看是属于可食的、有毒的、具性吸引力的、敌人或是食物,同时传递反射性信息,透过神经系统指挥身体采取咬、吐、接近、逃跑或追逐等适应性反应,或调整情绪,如温顺、凶狠、愤怒、咆哮、争斗……又历经数千百万年,才有一个完善的人脑,杏仁核比任何灵长类都大,大脑皮层演生出思考中枢--大脑新皮质,复盖整个大脑最外层的细胞组织,如果展开,约有30平方米的面积。

荧屏继续演示:新皮质接受眼睛看见的一个物体,由光波(可见光)携载的信息形成一个具体的“物像”,最初这些“物像”杂乱无规,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分门别类的“意象”,多次反复就变成“意识”,像电子计算机一样记录,分门别类的存储,复制,发送……耳朵接受声波(音频波)携载的信息……

话外音:意识,广义来说,意识是物质,或者说意识是物质的信息,由“比特”(bit)组成,以知识信息形态表征和传播。比特,在数学,是“0”或“1”,二进制的计数单位。在《易经》里就是“阴或阳”。在信息论,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或者说是信息论的“量子”。在现实世界,比特,就是物质存在的时间为“+”和为“0”的两种状态。统而言之,比特是物质存在的某种“状态”。宏观上,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实体是由其特有的大小形状表征的“状态”形式存在;在某些微观领域,物质是以某种“状态”(简单的或复合的状态)形式存在着。概而言之,比特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同许多物质不同形态一样,比特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

屈楚斯民晓得,这些对夏菲未免太抽象了,他进一步例举详解。

《易经》有言:“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圣人设象以尽意”;又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里有两个“象”:一个是天垂之象,是客观的象,本体之像,即通常说的“物像”,就是我们说的自然存在;一个是圣人所立之象,则是主观的象,“象也者像也”,本体之象,即通常说的“意象”。在这里,主观的象脱离了客观的像,成为圣人为表达某种意识而构造的“象”,“意象”取代了“物像”。这样,意象——“像”的意识就从主体即圣人自身存在(大脑和心)分化出来,就是我们说的感性存在或(表象)意识。由此可见,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是接受事物信息,在思考中枢作用下形成“物像”,经过认知而产生“意象”,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感性意识。

“这个星球的人也晓得《易经》?”

“是我们先祖带来的,王国各地图书馆都有珍藏。”屈楚斯民说。

WUTOR人发见《易经》简直视为至宝,珍重研究,差不多人人都懂。尤其是《易经》揭示的以阴(——)阳(—)符号的不同组合构成乾、坤、离、益等64卦,并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