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 (第1/5页)

而活下来,他承受了很多的屈辱和痛苦。

想想这样一副情境,在一九六五年的深夜,崇拜战斗英雄的年代里,村生产队组织大伙看了电影《英雄儿女》。

蒋庆泉的老婆直称赞剧中的主角王成英勇无畏,是她心目中的偶像。

但殊不知,剧中的王成就是她一直以来的枕边人。

蒋庆泉没有说话,他一看就能明白,电影里面说的实际是自己做过的事。

但他不敢声张,只是默默地流眼泪。

他回家之后蒙着被子偷偷哭了整整一晚上。

第二天在地里干活时又悄悄掉眼泪,他不能让别人看见,更不能让人知道,因为他心中压着那个战俘的重负。

蒋庆泉认为:王成是英雄,而自己不是。

蒋庆泉没敢对任何人提及当年的事情,当有人问他当年都怎么打仗的之类的问题的时候。

他就搪塞道:“我没打多少仗,我就会唱歌,我给你唱个歌吧。”

遮遮掩掩就过去了。

回忆都没法跟人分享,无论是让他激动的,还是让他难过的,都不能跟人家分享。

一辈子的阴影。

就这样蒋庆泉在孤独中沉默了下去,那曾经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壮烈往事,在他看来,都只属于电影中那个高大的形象,而与自己已没有丝毫的关联。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在辽省这与世隔绝的小村,蒋庆泉渐渐老去,白发苍苍。

他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不敢迈出去,他觉得自己没有脸迈出去。

二零零四年的一天,忽然有几个邻居跑进了蒋庆泉的家,他们兴奋地说,在电视上有人提起了他蒋庆泉的名字!

邻居激动地手舞足蹈:“电视里面的人提到你了,信息啥的都对上了!你就是王成的原型啊!”

蒋庆泉摇摇头:“那不是,不是我。”

邻居:“那咋不是你?人家提你蒋庆泉了,当兵的年份,退伍的年份,都对得上。”

蒋庆泉:“天底下叫蒋庆泉的人多着了,志愿军几十万人,重名了。”

王亮抹了抹泪水,他为什么要帮助老兵?

就在于此。

王亮:“蒋庆泉的第一反应不是激动,不是兴奋,而是茫然和慌乱。他早已经不习惯自己的名字能和英雄二字挂钩了,这个本打算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就这么终老一生的老人,他当然没法去想象,这世上还有竟还有人一直记挂着他,甚至苦苦寻找着他。”

蒋庆泉没有站出来的愿望,他想,就让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永远烂到肚子里去吧。

二零一零年,当年写下《顽强的声音》的战地通讯记者和当年的几个老战友几经周转找到了蒋庆泉,而且把当年描写他英雄事迹的那篇战地通讯的手稿交给了他。

经过媒体的报道,当年的老战友看到了。

他们千里迢迢来了,为蒋庆泉证明。

蒋庆泉这才终于坦然地说出了那一句:我就是王成。

有人问蒋庆泉为什么一直保持沉默。

蒋庆泉回答道:“银幕上的英雄王成牺牲了,而我还活着,我有过那段经历,我不想给英雄抹黑。”

讲到这里,评论区沦陷了。

现场的参观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英雄不应该被埋没,战俘经历了更严酷的折磨和考验,他始终坚持着要回到祖国,而不是去台湾。他们都是好样的,人民不应该忘记他们,政府更不应该亏待他们。他们是英雄!”

“历史不会忘记蒋老先生的,最可爱的人,共和国的土壤里面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小时候《英雄儿女》的电影,王成的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