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莎莎文化差异的碰撞 (第2/4页)
聚会中提到了春节,讲述了春节的来历、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发红包等习俗。然而,同学们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有些同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停地问问题,但也有一些同学对春节的一些习俗表示不理解,比如放鞭炮。他们认为放鞭炮会产生噪音污染和安全隐患,很难理解这在春节中的重要意义。这种对彼此节日习俗的不同理解,让莎莎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差异的复杂性。
莎莎对艺术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她经常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里,她再次遭遇了文化差异在审美方面的碰撞。
西方的艺术作品大多强调个体的表达、情感的宣泄和对现实的批判。在欣赏一些现代艺术画作时,莎莎看到了很多抽象的、色彩斑斓的作品,这些作品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一些线条、色彩和形状的组合。西方的参观者们会站在画作前,热烈地讨论着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从社会现象到个人内心世界。然而,莎莎却有些困惑,她习惯了欣赏具有明确主题和形象的艺术作品,比如国内传统的工笔画、山水画,这些作品往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意境。她很难理解这些抽象作品的内涵,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去欣赏它们。
在雕塑作品方面,西方的雕塑风格多样,有一些非常写实,展现人体的肌肉线条和动态美,但也有一些是极具现代感的抽象雕塑,形状奇特。莎莎在参观时听到一些西方观众对这些抽象雕塑赞不绝口,他们从雕塑的空间感、材料的运用和对传统的突破等角度来评价。而莎莎则更倾向于欣赏那些具有历史文化背景和故事性的雕塑,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雕塑,这些雕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她能够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莎莎开始尝试去理解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艺术鉴赏课程,通过学习西方艺术史、艺术理论和与教授、同学们的交流,逐渐打开了新的审美视野。她开始明白,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每一种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异国,社交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派对则是最常见的社交形式之一。莎莎在参加派对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尴尬到逐渐融合的过程,深刻体会到了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参加派对时,莎莎穿着比较保守,她选择了一件简约的连衣裙。然而,当她到达派对现场时,才发现自己的穿着有些格格不入。西方的同学们大多穿着时尚、性感的服装,女孩们穿着短裙、露肩装,男孩们则穿着时尚的衬衫和牛仔裤。派对上的音乐震耳欲聋,灯光闪烁,人们在舞池中尽情地跳舞。莎莎站在角落里,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加入其中。
当有同学邀请她跳舞时,她有些紧张地拒绝了。她不太习惯这种在众人面前跳舞的方式,而且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跳这种充满动感和自由风格的舞蹈。在派对的交流环节,话题也让莎莎有些难以跟上。同学们谈论着最新的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明星和一些体育赛事,而莎莎对这些话题了解有限。她试图将话题引向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中国的电影和文化,但同学们的反应并不热烈,他们似乎对这些陌生的话题不太感兴趣。
然而,莎莎并没有放弃。她开始努力适应派对文化,学习一些流行的舞蹈动作,了解西方的流行文化。她也尝试在派对上分享一些有趣的中国文化元素,用更生动、易懂的方式讲述。例如,她会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舞蹈的视频,来介绍中国文化的魅力。渐渐地,她在派对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对莎莎的文化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向她请教关于中国的问题,这让莎莎感到非常自豪,也让她更加自信地融入到这种跨文化的社交环境中。
随着学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