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年少的痴梦 (第1/7页)

八十年代,于我而言,就像一幅充满灰色调却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天空湛蓝得令人心醉,清澈透明得仿佛没有一朵云彩能够阻挡它的光芒,碧空万里无云,晶莹剔透至极。花儿们竞相绽放,使出浑身解数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迷人风姿,昂首挺立,似乎在呼唤着阳光给予它们特别的关照。小草也绝非仅仅是陪衬而已,它们在雨中尽情享受着滋润,并以感恩之心回报大自然。

而二八大杠自行车,则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炫酷、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同时也是最拉风的交通工具之一,更是父母长辈给予我们的温暖庇护所......在那个时候,无论是选择住在外婆家还是爷爷家,对于年幼的我来说都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决定。外婆家坐落在省委后面的一座日式小楼里,那红色的砖墙如同一道亮丽的彩虹般耀眼夺目。但楼内的小径却因为各家各户堆放的小煤堆和小菜窖而变得曲折蜿蜒,宛如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只容单人单向通行,进出门都必须依靠人工设置的信号灯来引导方向。

与外部截然相反的是,这座楼的内部设计令人咋舌。谁能想到,每户都是独立的,配备浴室卫生间、厨房,还有能容纳几百斤白菜的大地窖。取暖的方式却是火炕和火墙,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结合,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今,40 多年过去了,每次路过那座已被政府征收,即将成为博物馆的老楼,我依然无法理解当初日本人为何会有如此奇葩的对比式设计。或许,他们的脑回路真是独特,逆向成长的思维节奏让人难以捉摸。这座老楼,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而爷爷家,位于部队大院的圈楼之中。为何称之为圈楼呢?只因这座楼孑然独立,没有大门,仅在一楼四面开了几个貌似入口的门洞,外围也不见铁门和守卫,完全是开放式的构造。然而,一旦踏入其中,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看似普通的设计,简直是微不足道。进入楼内,想要找到自己家,全靠直觉,是能直达家门还是得在楼内转上四分之三圈,那就得看运气了。而这个圈圈,便是我最热衷的飙车赛道。

这样的部队大院楼,卫生间和水房都是公用的,没有浴室,想洗澡只能去外面的浴池。屋内没有烧煤的烦恼,冬季 24 小时的供暖,热得仿佛与夏日无异,这与外婆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我那小小的烦恼,仿佛是在这日本小楼与军区大院圈楼的激烈对抗中衍生出来的。可最终无法调和的,竟是两家在思想领域的天壤之别,这也让我不禁怀疑,我的父母当初究竟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这就如同天雷与地炮的对轰,震撼而又令人费解。

我的爷爷是一个极其英俊潇洒的男人,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保持着笔直的身姿,仿佛一棵苍劲挺拔的青松。每天清晨,他都会身着那身标志性的墨绿色军装和胶鞋,这套装扮是我们大院里男人出门时的标配。

在出门之前,爷爷必定会站在家中的穿衣镜前,仔细审视自己的仪表,确保每一处细节都完美无缺。他虽然不善言辞,但每当我回家探望他时,他总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并热情洋溢地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此同时,他还会用诙谐风趣的口吻给我讲述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似乎想要通过这些趣事来填补我离家期间错过的美好时光。

爷爷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也让我明白了亲情的珍贵。他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默默守护着家庭;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在我心中,爷爷不仅是家族的顶梁柱,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爷爷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当我回到家时,他会在短短十分钟内迫不及待地拉着我往外走。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后边那家百货商店门口,那里有个摆摊儿的王奶奶,她那儿摆着一台体重秤。

每次出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