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1985年5月,黄浦区百货公司的领导看中了刘瑞旗的经营才能,抽调他去筹建贸易公司,等一切都筹备齐全,贸易公司开张经营,却遇上了国家调整政策,清理公司,于是,贸易公司又关门大吉。其实,这对刘瑞旗也是一个历练,他虽然还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已经明白:在社会主义这么一个大的环境里,一切都只能顺势而为。1986年8月底,领导上调任他去担任新组建的联华百货公司第二分公司的经理,他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愿意离开南京路。

其实,此刻他已经把南京路上所有大大小小的百货店都梳理了一遍,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位于南京路广西路口的恒源祥,他知道这是一家已经有60年历史的老字号,老字号是一个“稀缺”资源,绒线业同样也是“稀缺”资源,在恒源祥,他可以有一个大展鸿图的机会!然而他依然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此事,只是在心中暗暗地祈愿。

蛰伏 2(4)

刘瑞旗的几年奋斗终于感动了上苍,老天爷决定给他一个机会。1986年12月27日,黄浦区百货公司党委书记葛正伦找刘瑞旗谈话,笑眯眯地告诉他,调他到恒源祥绒线店担任经理,同时半开玩笑地对他讲:由于你不服从分配,从联华百货到恒源祥,行政上是降了半级……对于这个“处罚”,刘瑞旗兴奋异常,从区百货公司出来,半路上就给热恋中的女友朱敏华打了个电话,告诉了她这个好消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动起来。”现在领导上把一个“支点”给了他,就看他能不能撬动恒源祥这个大绒线球了!他信心百倍。他不会让大家失望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txt小说上传分享

破茧 1(1)

搬迁南京路30年;恒源祥第一次装修;沈莱舟与刘瑞旗擦肩而过。200元注册的恒源祥,现在成了千金难买的金字招牌。几次涨价,将刘瑞旗逼到了死角。他义无反顾,敢担风险,终于打破了计划经济的重重壁垒。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历史是现在跟过去的对话,是今天社会跟过去社会的对话。

上海,中国最富生命力的一座伟大的都市。

自从1842年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得风气之先,经过几代人一百余年的努力,成为了中国金融、文化、科学、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作为人民共和国的长子,忍辱负重,艰苦奋斗,以其不到全国一千五百分之一的土地和百分之一的人口,提供给国家十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和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令世人刮目相看。然而国家提供给这位“长子”补充营养、改善各种基础设施的费用,还不到上海每年上缴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如此超负荷的运作和无私的奉献,持续20余年,使上海这座城市失血颇多,以致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以上数据均见《解读上海》一书)

上一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以广东为中心的沿海几个城市建立特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薄弱的沿海城镇杀出一条血路。不到10年的时间,这几个特区城市迅速崛起,新生儿对国家的贡献一下子赶上并超过了共和国的长子。而上海依然背负着传统计划经济的重重束缚,在艰难地匍匐前行。

80年代后期,有一位名叫迈克尔?亚胡达的英国记者,访问日本东京后来到上海,他发现这两座都市反差巨大:“看上去东京结束二战已经40多年了,可是上海好像昨天才刚刚结束。”

美国《财富》杂志副总编科克伦也在这个时候访问上海,他在上海住了2天,最大的感触是“这根本不像一个闻名遐迩的大都市,只有100辆小汽车(指出租车——笔者注),只有一家接待外国人的饭店,没有一幢摩天大楼……”

至于上海人,给他们的共同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