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部分 (第2/5页)

理。”尤世威原本是不该反驳吴应箕的,但不知道怎么就忍不住:“现下情形由来也非一日,朝廷旧日例规如此,全怪在一人头上,有何意思?再者说,登莱地方搞的也十分象样,不瞒次尾你说,老夫已经在鼓动榆林那边的族中子弟,除了不好动的,不妨都慢慢迁居过来!”

“镇台……”

“呵呵,次尾无须多说。”尤世威笑容满面,口吻却是不容质疑:“老夫也要替族中子弟多加考虑,迁居至此,从军效力,我尤家在榆林虽是世家,但现在有官职的也不多,而且陕北太苦了,登莱并山东无疑将成辽西那样的重镇,我辈武夫,能在这样的地方为国家效力,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尤家如果真的迁至山东,其中所费的力气不小,军籍不是可以随意变动的,当然如果真的下定决心的话,举族搬迁不是完全不可能,现在的辽西将门世家中,有不少就是从宣大或是绥远甘肃迁居过去的。

只是这样的动向,无疑就说明一点,最少在将门眼中,登莱一带已经是欣欣向荣之地,就象是几十年前的辽东一样。

第六百九十三章 调兵

吴应箕想到此点,心中激荡难免,正所谓了解越深,心中越是震惊。

张溥已经看到不少,奋而离去,而他游历到登州时,特别是经过招远矿时,看到数以万计的矿徒在矿脉中开采黄金时,那种震惊的感觉是无与伦比!

大明在早年是只有官矿,禁开私矿,后来放开私矿经营,但也有不少的限制,与宋时相比,明朝的矿业是肯定落后很多了。

宋代的铸铜和铸钱数量都远远超过明朝,在明中期时,民间使用的铜钱尚有不少是前朝之物,当然是以宋元为多,特别是宋钱为多,明朝的铸钱量之少令人失望,而铁矿铜矿及金银矿的开采俱是不尽如人意。

到明末时,因为日本和欧洲金银对比较中国为高,所以大量黄金被各国套走,国内储金更是不足。就算是这样,开采量仍然严重不足,主要是官矿无人理会,私矿被地方官员和豪绅世家层层剥削,矿工大量逃亡,导致民间各矿的采量都有不足。

这样一来,光是吴应箕看到的招远矿一个矿,所产出的利润就十足可观,光是看到这一点,吴应箕就知道,表面上浮山只是一个兴盛的军镇,而藏在水下的东西实在是太深,整个浮山,犹如一只庞然巨兽般,潜藏水底,蕴藏的力量,委实太令人心惊胆寒!

“次尾,你要换一个角度,再走走,再多看看。”

对吴应箕,尤世威笑的十分和蔼,毕竟这吴某人还代表着江南文脉中关心时事的一群,若是那些追欢买笑的公子哥儿,他可没功夫来答理。

“也成,镇台既然这么说,学生便再耽搁一阵子便是……”

“老夫左右要交代了,闲着没事,陪次尾一起多转转。”

“如此,真是求之不得。”

两人相视而笑,正高兴之际,城中传来一阵阵金鼓之声。

肃杀,整齐,充满着威武和阳刚之气。

“镇台,这是?”

“哦,这是召集部队,预备出发的传令鼓声。”尤世威脸上的神色也变的十分郑重起来。他缓缓道:“老夫在登州近两年,还是头一次听闻这般的鼓声呢。”

随着一阵阵激昂而密集的鼓声,整整半个时辰之后,在城门附近和府前街以及军营聚集的人们自动让开了道路。

大量的战兵自军营中排着整齐的队列,蜂拥而出,高高的旗帜在各排的队首迎风飘扬着,将士们将长枪和火铳,铁戟等武器举过肩膀,打造精良的兵器显示着冰冷的不容质疑的钢铁的力量,令人不自禁的又往后退了几步。

在见多识广的吴应箕看来,这些军人的精气神是他在游历全国各地后都首屈一指的精强,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