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部分 (第1/5页)

“臣等遵旨。”

这事儿就是户部和工部头疼了,内阁不会在皇帝欢喜的时候来触霉头。

“杨嗣昌督师有功,着授荣禄大夫,左柱国,加少保,太子太保。”

原本在官爵勋阶上的奖励,当是内阁兵部会议,按斩首多少,获甲仗多少来计算,大明自有一套奖励办法和酬劳的体系。

不过皇帝欣喜之余,愿意当场就给立功的大臣升赏,以大明的君权体系来说,也并不为过。

在崇祯宣示的时候,内阁的舍人,还有记述起居注的翰林,司礼监的人,三方人马俱是运笔如飞,不敢疏漏一字。

在听到杨嗣昌升赏的时候,很多人的眼光便是瞟向了薛国观。

杨嗣昌是东阁大学士,兼管礼、兵二部,权力极重,在大学士体系中排位却并不靠前。

此次大功之后,自是与以前不同,无论如何,杨嗣昌权力越重,对薛国观的威胁就越大,看来此次如此的超级军功,对大明的政治核心,也会有所触动。

倒是薛国观本人毫无表示,最近皇帝已经连下几次旨意,在不少事上叫薛国观为难和难堪,他去位已经是必然,只是不知道是平安而退,还是要有难堪。

杨嗣昌要上位,也是别人的事,与他无关了。

“张守仁……嗯,此役是登州镇一镇之功,张守仁么……”

杨嗣昌之后,张守仁这个登州镇的副总兵官自然就是武将中功勋最高者,杨嗣昌的封赏之后,自然便是轮着他了。

在前一阵,张守仁率兵飞速应援时,崇祯对他的欣赏又浮上心头。而当登州镇刚至败报也紧随而至时,崇祯虽不恼恨,心头也是难免失望。

以张守仁的年纪,崇祯还是很想栽培他一下的,能将此人打造成崇祯一朝的大将和名将,如嘉靖年间的戚继光一般,对崇祯来说,也是颇具诱惑力的一个想法。

当初不给登州镇总兵一职,纯粹只是想在资历上压张守仁一下,现在看来,这个做法未免一厢情愿,是太愚蠢了。

名将的锋芒,岂是一阶一级能压制的住?

再想到现在山东有警,李青山冒起,山东地方是否能平定这股逆贼,恢复漕运,实难判定,这个时候,就不能再犹豫了!

“张守仁神行千里,率部急趋湖广,忠勇可嘉,已有大功。今,阵斩七千,且擒斩贼首,朕心实喜,赐荣成伯,世袭五千户!”

“遵旨!”

与司礼太监们的果断相比,文官们就迟疑的多了。打从万历年间到现在,封伯的也就是李成梁一个,其间还被文官们一起联手剥夺过世袭权,后来还是万历在临死之前自作主张,给李家将这个伯爵世袭下来。

李成梁可是斩首土蛮数千级,勒服女真各部,镇守辽东数十年使大明辽东平安,有这样的武勋,封伯时文官们尚且不情不愿,觉得武将封爵,势大难制,会威胁到文官压制武将的现有体系。

而于此时,皇帝嘴一张便是将张守仁封为伯爵,各大学士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第五百九十二章 唏嘘

“皇上,”虽然张守仁算是薛国观的武将班底,但此时事关整个文官集体的利益,薛国观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奏报道:“张守仁此次立功虽重,然则太过年轻,国朝未闻有二十余岁便因军功封伯者,还是稍抑其恩赏,多赐金银及赐物,抑其功爵,留俟为异日之封为宜。”

“薛大人所奏极是,臣附议。”

“臣附议!”

“臣亦附议。”

一时间,除了太监与不够资格的小臣之外,在场的文官大佬们纷纷表态,对崇祯赐给张守仁伯爵之封,大加反对。

而因薛国观的出头,在场不少对他有意见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