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山清水秀太阳高,好呀嘛好风飘,小小的船儿走过来,她一路摇而摇——”

我知道,王木匠的喉咙不错,他是三圩镇的文艺人才。三圩镇是个文化氛围很浓的乡镇。每年春节都有群众文艺表演,木匠和田嫂都有副好嗓子,田嫂的高音特别出色,他们都曾经是镇文化站的台柱子。

小时候,我清楚记得,文化站节目彩排,木匠和田嫂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木匠故意把“我挑水来,你浇园”唱成了“你挑水来,你浇园”,吃了田嫂一顿鼓槌般的粉拳,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晚饭吃得很快,王木匠吩咐了几句,打发永贵走了,又回头对我笑着说:“这几天桂才和你挤一下。”我看到木匠有些怪异而神秘,这种表情和木匠有了新的工程,准备跃跃欲试大干一场时的表情一模一样。

第 16 节

该说说贵锁了。

虽然都是三圩的,但我和贵锁以前几乎没有接触,当然知之甚少。我对贵锁的了解,都是从王木匠的嘴里。酒桌上的王木匠什么都谈,当然少不了老同学。

三圩来凤城打工的,贵锁算是比较早的。 十八年前,他曾是我们镇上的骄傲,三圩高中的头号种子选手。那时,三圩高中办得红红火火(七年前才因生源锐减撤并到安丰中学,这是后话),升学率很高,在兴化农村中学中数一数二。贵锁不仅成绩好,而且动手能力强,喜欢小发明小创造,深受老师喜欢。老师们断言这孩子前途无量,考个名牌大学十拿九稳。夸张点说,贵锁的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大学的门槛。

和王木匠的“早熟”不同,他属于“开窍”晚的,在班上他和木匠属于“一静一动”,两个极端。当木匠像忙碌的蜜蜂一样,在女孩丛中飞来穿去的时候,他一般都是静静在一旁看书学习。看来这和家庭教育有关,在农机厂工作的父亲对贵锁要求很严,常用“稻垛子堆到屋梁,不抵大会上表扬”之类的话敲他耳边,常讲“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之类的故事激励他。事实证明这些传统教育还是有效的,三圩中学的喇叭里经常传出“向姚贵锁同学学习”的号召,贵锁成了三圩中学学生的偶像、目标。所有的三圩人都相信:姚家要出个状元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临近高考的前四天,贵锁的父亲突然中风,生命垂危。贵锁知道父亲有血压高的毛病,不知道这么严重,这可是节骨眼上啊。“天怕乌云地怕荒,人怕疾病草怕霜”。怕也没有用,摊上了你,你就认倒霉呗。贵锁是个孝心儿,少不得操劳忙碌,身心疲惫。进了考场,贵锁心还在医院里。心猿意马怎么能行呢?结果当然是发挥失常,名落孙山。老师同学惋惜不已,家里人更是遗憾万分,贵锁本人就不必说了。但木已成舟,没办法了。别人安慰他,他比别人看得开,化用了一句《雷雨》中鲁侍萍的台词回答:“命,不公平的命啊——”

许多人建议他复读。据说,当时我们三圩高中的林校长还特地登门动员,承诺愿意免去一切费用,贵锁婉言拒绝了,考上了又怎么样呢?

落榜的打击更让贵锁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身体更不行了,风中的蜡烛一般,苟延残喘,命在须臾。为了家庭,他顶替父亲进了我们镇的农机厂工作。 查阅资料,刻苦专研,贵锁终于自学成才。贵锁很巧,车工、钳工他都能拉得出,打得响。刨、削、铣、锉都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很快,他成了农机厂的大师傅。

就像后来的三圩高中一样,农机厂红火一阵后,很快疲软倒闭了,贵锁沮丧着回到家。为了生活,他打通了自家墙体临街的一面,做了个老板,卖起了铁锹钉耙等农具。但是,生意并不好。

贵锁天生不是做生意的料。六年前,他跟着三圩的打工潮来到凤城的温泰市场做小百货批发生意,又不很顺利。失望之余,他看到了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