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5页)

从走廊上的玻璃门里进去是客室,白粉的墙上挂着淑芳的剧照,金漆几案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一色大红绫子窗帘,那种古色古香的绫子,在其他地方已经是很少见了。

几案边的地下搁着一只二尺来高的景泰蓝樽,插的全是金黄的芦苇。欧阳开始以为芦苇是假的,走到近旁才发现芦苇都是真的,经过特殊的烘干处理,苇穗显得格外的饱满飘逸。沙发边围着斑竹小屏风,上面是一件《贵妃醉酒》里杨玉环穿的蟒袍,在灯光的照耀下,蟒袍上的金丝线熠熠闪光。

因为天冷,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波斯绒地毯,沙发的后面就是通往二楼的旋转木梯,刷了暗红的油漆,精巧别致。

淑芳像是特意换了套衣服,从二楼的起居室里下来。

燕子满面春风迎了上去问道:“还是大小姐懂规矩。以前姨夫在时,每年春分大家都会回来看望老人家的吧?”

淑芳道:“谁又稀罕她来?每年春分来,不是光想着从她爸爸这弄些个玩意回去?”

燕子听她声气不对,连忙收起笑容。

淑芳回头看那大小姐已经走远了,便向地上重重地啐了一口,骂道:“去便去了,我这里她以后也别来了就好。”

欧阳与蝶儿看她是真动了气,便不敢再插嘴。

淑芳从壶里到了杯茶,然后鼻子里笑了一声道:“蝶儿你听听,巴巴的一大早赶来送了些南丰桔子,我还当她记得我这个后妈呢。却原来惦记上我琴房的那架旧钢琴了,说什么自己的孩子大了,老练电子琴手感不对。她歌舞团的琴房里摆了十几架钢琴,哪架不比那架琴新?那架琴自徐老过世后也多年没用了,后面的弦都锈了,前一段时间请程普兵教授来调调音,程教授都没敢调,怕一紧弦会弄断了。如今也就是个摆设,放在那也是对徐老的一个念想。她打的这种主意,亏她对我说得出口!”

说到这里,她的一小杯茶也喝完了。

燕子凑在淑芳耳朵边道:“小姨,你老是忘记,不许皱眉毛,眼角要起鱼尾纹的。”

淑芳听了,果然和颜悦色起来。

“随便坐吧。我这儿,欧阳你们也该常来走动走动的……”

燕子端来了点心盘。

“我家里自己做的,糯米糕。”淑芳说。

那是将糯米卷起来包上豆沙,蒸熟了,再薄薄地切成片,豆沙都熬成了深褐色的膏状,包在粉白晶莹的一层糯米卷里,吃时蘸些豆豉白糖,别有一番风味。

又有把糕团做龙凤、羊及麻雀各种形状的,精巧异常,弄得蝶儿简直都不忍下嘴了。

“燕子,这是你团的羊吗?肥嘟嘟的,太可爱了。”蝶儿道。

燕子像是去沏茶了,蝶儿忙赶过去帮忙。

因为徐老的大女儿的拜访,淑芳显得有些情绪低落。然而谈起新编剧目,她又马上精力充沛起来。

第四十六回 普洱

长久以来,淑芳始终怀揣着要让京剧重新登堂入室的梦想。

“在五六十年代,那时候到剧院去看戏很时髦。”她念念不忘那种辉煌:站在豪华舞台上放眼望去,下面座无虚席……

事实上,淑芳在探询如何把京剧演变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在戏校研讨会上,她总说:京剧也可以很时尚,很都市,和大家印象中的不一样。

因为淑芳有着自己内心的目标:把票友们在公园里自娱自乐的京剧,变成一种都市文化。

欧阳谈道:“京剧的很多程式从形式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境地。对一些老戏老剧,因为欣赏氛围的缺失,年轻观众锐减,他们对京剧的“唱念做打”、“一桌两椅”等传统绝招感到费解,看戏成了智力考试。所以新剧要从生活、从人物出发,程式化的东西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