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3页)

军。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慎用干冰

现在无论是剧场舞台上,还是电视节目里,常会出现干冰挥发吞云吐雾的场景。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一接触空气就会迅速挥发飘散,对人体无害,也不会污染环境。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开始流行使用干冰来营造梦幻氛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舞台装置上干冰也渐成宠儿,以至成了滥觞。随着干冰成本的降低,如今一些人使用干冰时毫不吝惜,以至本来是想形成缥缈的意境,结果却因为投入量太大,成喷涌之势,让人看去绝无仙境的美感,不似霭霭白云倒像滚滚浓烟。

戏曲舞台上,如今也多有使用干冰的。比如京剧《春闺梦》,为表现女主角渐入梦境,舞台侧面飘出干冰挥发的雾霭。但戏曲特别是京剧,本是大写意的艺术品类,实在并无此种必要。凭借锣鼓点的变化和演员身段的表达,入梦的意境是完全可以充分地令观众了然的。有的演出,除了使用干冰造云雾,更把灯光调暗,就更是败笔。《三岔口》表现三人在黑屋子里互相摸索打斗,全靠巧妙的大写意身段。舞台上明光雪亮,观众却完全能意会到那是伸手不见五指的一个神秘空间,其艺术性的精髓也正在于此。据说也有演《三岔口》把灯光调暗的,真是在大写意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上佛头着粪。

戏曲要改革,京剧也可以创新,《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京剧,都使用了离写意比较远的写实布景,看去也还舒服。但无论创新的剧目走得有多远,完全靠大写意体现其艺术精华的传统剧目,还是要认真继承,不仅要培养出新一代擅以大写意造境的天才演员,还要培养出新一代能够迷醉于大写意传统文化的成熟观众。要让新一代学生打小就看《三岔口》、《秋江》这类最能体现大写意风格的传统剧目。你看《秋江》,无需任何布景,更无需以绸摹水,全靠两个演员的身段配合,就活灵活现地把船行江上的种种状态细微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倘若真到一处水域,真船真桨,再让那艄公和那尼姑站到船上去唱《秋江》,还有什么京剧艺术可言?

当然,大写意的戏曲也不是不可以适当地配以装饰性的舞台装置。白先勇先生到处推广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除了对传统演出编排上的革新,也注意到舞台布置不能过分守旧,使用了一些点到为止的装饰性部件。现在的戏曲演出往往使用的是通用性舞台,这种舞台最重要的背景就是天幕。素净的天幕固然最雅,但也许会使得一些不熟悉大写意艺术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觉得过分寡淡。因此,在天幕上缀饰些恰到好处的点眼的符码,是必要的。二○○八年春节,天津电视台有一台大联欢节目,其中一部分是京剧名段联唱,其演出区的装置,我以为很好:素净的淡蓝天幕上缀饰着将京剧脸谱极端解构后形成的红色对称图案,图案中有两处可以想象为传神的眼睛,其余部分则绝不座实,只表达出一种含蓄的趣味。就在那图案下面,天幕下正中,布置出一个略高于台面的伴奏区,把京剧的“场面”加以隆重展示。这部分节目看去非常地赏心悦目,除了演员和伴奏的造诣,舞台装置的恰到好处也是重要因素。对比之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使用多次的演出区布置,是天幕正中一个旦角与花脸各占一半的大图徽,怎么看去都非常别扭,想来设计者是出于好意,觉得无论光使用旦角还是光使用花脸的面部来作为装饰,都太“片面”,把两种脸面合在一起,比较“周到”。但因为旦角的脸面是干净的,花脸的那半边,乍望去仿佛是旦角的脸被剥了皮,露出了肌肉经络淋巴。一个中学生就问过我:“那半边是不是人体解剖图?”为了成全“概念”牺牲美感,更极端的例子是最近“空中剧院”连续播出多场的京剧青年研修班汇报演出的舞台装置。那演出本是非常精彩的,但非要把四句口号触目惊心地挂在天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