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5页)

放选这峡谷裂隙所形成的崖洞,不算大也不算小,容纳百余人倒没问题。

由于匈奴人走的并不是一条传统商道,故而一路行来,很少旅人,这也使得他们比较容易发现敌踪,一直紧紧追蹑在匈奴人的身后。只是匈奴人比他们早走一日行程,而且前面走的人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行进路线,而追的人却要小心观察,反复确认,这速度想快也快不起来。以至追了近千里,双方距离虽然在不断缩小,却仍未能追及。

张放一行,除了有二十多匹马,尚有八峰骆驼,用以托运物资。这些骆驼是在出鸡鹿塞之前买的,行走戈壁大漠,骆驼绝对比马管用。八峰骆驼所负载的是足够支撑二十余人一个月的口粮、饮水、草料及帐蓬。至于买东西的钱,则是邓展与陶晟从侯府领取的经费——这二人身负重要使命,岂能不带足够的钱?临行前主母可是下了死命令,找不回少主人,此生休想再进侯府。这哥俩早已做好了长期在外奔波的准备,钱物自然不会少带,几十斤黄金及布帛还是有的。

驻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桩脚、搭帐蓬,然后生火做饭。饮食则很简单,把水烧开,将干饭(把粟米煮熟以后再晒干,汉代方便食品,可以作为军粮及旅行中的干粮)、腌肉、酱菜、面片下釜,煮成一团饭糊,就可以开吃了。

张放虽然弄出了铁锅炒菜,但人在旅途,只能因陋就简,没法与居家相比。其实纵然是在大汉城邑食铺酒肆中,这菜谱也好不到哪去。这时代的饮食,就是这样简单。什么煎炒焖炸,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请出门往右转,前往大明或大清……

晚餐过后,邓展与陶晟安排好明暗哨位,又在洞口布下防野兽陷阱,然后一齐走向少主人主帐,进行每天例行的汇报。

两名护卫边走边互相交谈,面带忧色,他们忧虑的问题只有一个:兵器。

没错,张放这支队伍,共计有二十三人,但武器装备却奇缺。甲具一副都没有,兵器只得一柄麻钢剑,五把环首刀,四张弓,十五把尺刀。这其中真正能称得上有杀伤力的兵器,只有一柄剑、一张弓加五把刀而已。

张放、韩氏兄弟、渠良所持剑刀弓,都具有一定杀伤性。只有那群侯府卫士,除了邓展与陶晟各佩有一把环首刀外,余者尽佩尺刀,所背弓箭,也是有效射程不足二十丈的练习用软弓,杀伤力甚弱——这不稀奇,如果他们能带精良武器出塞,那才叫个怪。

汉朝边关有规定,但凡超过三尺的长兵、制式弓弩、甲具盾牌、马匹铁器,禁止出关,违者以通敌论处。试想在如此严令之下,如何能携带大量武器出塞?光是将韩骏那把制式弓箭夹带出来,就费了老大劲了。

出了鸡鹿塞,已经是汉军的势力边缘。尽管汉匈百年之战,以汉朝全面胜利而落幕。南匈奴归附,北匈奴远遁,边境已无战事。凶残的敌人是没有了,但大大小小的马贼沙盗,戎胡部落以及荒野猛兽,却是永远都除之不尽的。一旦撞上这些强盗、野兽,就凭着他们手上简陋的武器,别说杀敌,自保都困难。更何况,这一路追踪下来,已大致弄清楚了这伙匈奴人大约有三、四十人之多,武器装备不清楚,但再怎么样,也不会比他们更差吧。

武器装备不在他们之下,人数多一倍,究竟是你去杀人,还是人家杀你?

这段时日,郑、陶二人着实担足了心。好在这条路不是什么重要商道,强盗马贼的倒没出现,豺狼花豹之类的倒是有几只,见他们人多,也不敢搔扰。担心的事没有出现,但武器问题一日不解决,二人一日不得安心。

在找到少主人之前,邓展与陶晟共带来二十个卫士。其中两个卫士一人双马,飞驰长安报平安去了。另有两名卫士,则在两日前,被遣往休屠泽东南的武威城,借邓展早年在武威镇边戍守时所打下的军中关系,看看能否弄来一些武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