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 (第1/5页)
所谓的民族融合,是建立在足够的实力基础上,建立在占据主动基础上。
融合与被融合,是两码子事。
四万轻骑,杀透王庭,两军汇合,一南一北,又分头杀下去。
为何只有四万,却是两人各分一万兵马,在南北两门外守住大门,只等逃兵冲出,再行围杀。
原来两人会师后就商量,不给咱简肆司令留汤喝了。
却说偏和楼班见身后火大,自己这边并没有多少反抗,知道大势已去,赶紧尽起北门之兵一万多,想开门夺路。
可两人兵马只冲出小半,便又箭如雨下,倒下者不计其数,后面军马踏来,全部踩成肉酱。
二人知此时已无退路,必须杀出,遂不管死活,只命王庭中兵马往前突围,二人混在兵马中,冲出北门,杀开一个缺口,终于逃至茫茫草原。
奔走了一二十里,两人回头看时,兵马竟然只剩下三四千人,不知是跑了还是被杀了。
楼班仰天长叹道:“悲呼哉!我乌桓也曾为汉朝卫戍边关数百年,不曾想只一念只差,犯了错误,竟至灭族,汉人比我胡人,更是狠毒啊!”
原来汉初,匈奴冒顿单于灭乌桓国后,其只在乌桓山保留少部,最后投靠了大汉。乌桓人精骑善射,马上战斗力极强。乌桓人特地挑选出精锐骑兵编成队,组建乌桓突骑,由州、郡统领,为东汉战事立下了汗马功劳,乌桓突骑也由此博得“天下名骑”之美誉。
当年汉武帝接连向匈奴发动九次大型战役,沉重打击了嚣张狂妄的匈奴国之后,乌桓人这才在西汉王朝的庇护下,渐渐安定下来。
后乌桓一路为大汉守卫塞外,渐渐强大后,又北击匈奴。到了东汉时期,乌桓人竟将匈奴人杀得北迁千里。八十余位乌桓部落领袖被东汉分封王侯爵位,允许居住在东汉沿边诸郡,与东汉一起反对匈奴与鲜卑,保卫边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成也强大,败也强大。
若乌桓不南下攻汉,继续称臣,为大汉北挡鲜卑,其命运不知又会如何改写。
第二百八十八章 乌桓之悲
乌桓王楼班心灰意冷,大将偏知此时却是逃命要紧,容不得其在此长吁短叹,便建议道:“大王!今后有追兵,并无他路,看来只能西进,去投靠轲比能了。”
楼班泪如雨下,谓偏道:“我已无脸面对父兄,今投鲜卑,亦只能为奴。想我堂堂大乌桓之王,岂能如此苟且?你且领兵去投,保住我乌桓儿郎,我却心灰意冷,不愿再去了。”
偏拜倒,还欲劝阻,楼班却只是摇手,独自骑马,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偏岂能了解一族王者心情,见楼班失意而走,遂自领残部,往西而去。
草原骑兵,常需夜行,自然在马上备了火把,偏命人点了数十火把,急急往西行军。
世事无常,楼班心灰意冷,却不想反活得一命,偏想要活命,却反而又陷杀局。
简肆做了好大一个准备,以为公子交给自己的任务艰巨,将队伍分成四路,侦查范围涵盖二十里。
不想等了半夜,有一路军派人来报,探得对方只有三四千残军。
简肆暗骂一声,这俩也太不够义气了,真给自己只留一点汤渣。
没办法,狮子搏兔尚且用尽全力,简肆得知对方只三千多残军,也赶紧调动兵马合围。
偏哪里想得到,这黑灯瞎火的,都逃离百多里了,还有伏兵。他以为慢慢走,至天明再急行就行。
偏正行走间,忽然黑暗里发出“咻咻”之声,许多战士应声倒地,惨嚎划破夜空。
“灭掉火把,有伏兵!”
偏是个带兵老手,此时又是惊弓之鸟,一旦有事,马上知道应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