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 (第1/5页)

杨锡的条款实在过于苛刻,公孙康本想拒绝,但一众谋士认为,辽东尚未稳定,待一两年稳定之后,再举兵北上,可血今日之耻。

于是公孙康暂时答应了杨锡的条款。

公孙康派其弟公孙恭,抵达辽河港,与辰河商会代表董丸签订了战后四条,史称《辽河协定》。

四条的具体细节,皆由董丸、徐庶等拟出详细,七月初七公孙恭正式在协定签字。

协议签订,杨锡集结于扶余国境的兵马,遂撤回大鲜卑城。

公孙康与扶余国兵马也各自撤退。

辽河港经营十余年,这是辰河商会在辽东的唯一基地,左右为辽西、辽东二郡,根基极其厚重,今驻港水军达二万人,渤海舰队百分之八十的实力都屯驻于此。

所有辰河商会在辽水水域的行商,皆由此集散,可见辽河港地理位置之重要。

如今辽河港人口也有三万余人,以商业集散为主,杨锡要二十平方公里土地,便是用于建城。

城池的名字,杨锡早以拟定,便称辽河城。

辽河城的位置,只有杨锡知道,后世称为营口。

为防万一,杨锡规划辽河城时,便直接从辰河群岛调兵马一万,入驻辽河城。

原辰河群岛少将蒋钦,调至辽河城,统领这一万兵马,为辽河城独立团。

公孙康将一应官员撤出了此地,留下万余人口,皆不愿随他搬离。

细节上早有约定,不可强迫原住民搬离,公孙康无奈,又丢给了辰河商会人口一万多。

但按照他的想法,一两年内,就会再将此地取回,那时候,辰河商会将是为自己做嫁衣裳。

但他们万万想不到,就是这么一个辽河城,将来会发展成辽东军事、政治、经济重镇,航空母舰一般的都市。

第三百四十二章 政治地震

建安十四年七月中,辽东战事暂歇,但大鲜卑城极其热闹。

比战时更热闹。

战时热闹的是军队,此时热闹的却是普通百姓。

七月中该收春小麦了。

黄橙橙,金灿灿的小麦成熟了。

大鲜卑郡总计开出旱田九百万亩,发放给县民七百万亩,辰河商会留种土地为两百万亩。

按照此时的田亩(一亩为后世的0。228亩),一般一亩能产春小麦六十公斤,一百万亩相当于六十万公斤。

两百万亩产一百二十万公斤,合一千二百吨,两百万石!

曹操第一年屯田,全国只得粮一百二十万石。

但曹操不用发工资,杨锡的屯田兵,都需要发工资的,这自然要不相同。

曹操军马得自与青州黄巾,许多都是流民,给口饭吃,便谢天谢地,而且大部分士兵,便是为了混饭,不被饿死,才去入伍。

杨锡的兵马皆有军饷,按照军衔来领工资,消耗自是不一样。

小麦的丰收,还真归功于杨锡的决策正确。

杨锡种的春小麦,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

但有一个缺点,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不过此时的百姓,那还没有挑剔味道的资格,能吃饱,算很好了。

特别是曹操等人地盘,不饿死已经算是不错。

辽西小麦大丰收,各地行商更是往辽西草原中涌去,他们将大鲜卑城的文化、经济各方面,带回了辽东、幽州。

一时间引发了一股不小的移民热潮,特别是更北方的胡族,听说有这么一个地方,小小的部落纷纷搬来,寻求庇护。

杨锡看这形势,知道要不了几年,这里将会变成塞外的辰河城。

八月,简肆大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