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5页)

唇典的产生,大致出于下列三种情形。一是由禁忌、避讳而形成的市井隐语,如在船上说话,讳说“住”、“翻”等,以其它字语代替。二是出于回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隐语行话。如旧时东北的响马称姓“杨”为“犀角灵蔓”,称姓“何”为“九江八蔓”,称姓“冷”为“西北风蔓”;当代香港黑社会以“四仈jiǔ”称“大路元帅”亦即“副堂主”等。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唇典的内容很广泛,从人体部位到职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礼节、交往等,应有尽有,几乎可以成为第二语言系统。如人体器官名称:头为瓢把子,眼为招子或湖,手为抓子,耳为顺风子,口为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腿为金杠子,脚为踢杞,心为蚕子或定盘子等。武侠小说所描述的江湖社会中,一般武林中人常常使用一些唇典,这些唇典多沿用明、清小说中已有的用法。在民国时期的旧派武侠小说家中,以姚民哀、郑证因对江湖唇典最为稔熟,作品中这类语言也最为丰富。新派武侠小说家大多相沿习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埋桩做案

武林中人办案,习惯于以自己成名的兵器之类的东西放在显要之处,以jǐng告局外人,以免无意介入,引火烧身。称为“埋桩做案”。(见梁羽生《风雷震九州》)

真人

1)草药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为“真人”。《庄子#8226;天子》:“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真人”之称即始于此。一些道家人士曾被帝王赐赠“真人”之号,如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元太祖封丘处机为为长chūn真人。宋代道士则均被尊称为“真人”,如道士张伯端号紫阳,后世称为“紫阳真人”。小说中号称“紫府真人”的席大千即为道士。(见诸葛青云《武林三凤》)

2)武林中亦称xìng情率真、不事虚饰的人为“真人”。

铁剑遗训

江湖门派交接领袖的方式之一。多以信物伴随着遗言等。泰山派创始祖师东灵道人遗下铁铸短剑一柄,是后世掌门人的信物。东灵道人遗言:“见此铁剑,如见东灵”,弟子都须听从铁剑持有者的号令。泰山派玉玑子从掌门人天门道人手中取过铁剑,便声称自己是新掌门。(见金庸《笑傲江湖》)

缺点子

江湖黑话。无人之意。

借力打力

太极拳技击技法的重要原则。太极拳理认为人体为一太极,包括yīn、阳两方面,“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圆方都是yīn阳的具体表现,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矛盾给予统一,达到yīn阳相济合一,使自身成为真正的太极体。在技击上,太极拳理把对立双方看做是两个dú lì的太极体,要求在意识上做到“彼此之力不混合”,“你是你,我是我”。对方之力打来,我只是在保持自身太极体完整的前提下迎接对方,也就是意在阻止对方改变我太极体状态或对我太极体进行损害的企图。其情形如同我太极体是运动的,对方的力如同打在飞转的车轮上,那么打来的力越大,对方自受危害也越大。所以借力打力并不含有主动出击的意思,而只是以反作用力使进攻者受挫。真正的太极拳永远不打人。

9小说中的武林术语

这样,借力打力不同于一般武术中化力打力的概念。后者有一化二打两个过程,采用勾、挂、格、挡等手法化解对方招式,然后再打击对方。借力打力也不同于一般所谓“四两驳千斤”之说。武侠小说中的描写重于技击格斗,将借力打力同化力打力混为一谈,或者创造出“乾坤大挪移”、“以彼之道,还施其身”、“吸星**”等武功,多属夸张变形之谈。

豹房

明武宗于宫禁中建造的yín乐场所。《明会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