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2/4页)
,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他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用反观自己方法,发现问题。当然,因为我的水平有限,可能《心经》更实际的意思,我没有表述出来,我只是谈谈个人的看法。”
胡资质说:“可能我的悟性有限,您能不能先给我,通俗的介绍一点,跟佛有关的小知识,然后我再讲经书?比如学佛与尽孝道之间有没有对立?”
法师说:“可以,我先帮你消除一个学佛与孝道之间的误解。目犍连是一个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不但是智慧很大,而且神通在佛的弟子中间也是出名的。他是佛教里一个孝敬母亲的榜样。曾到地狱里救度他的母亲,所以佛教有的寺庙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都举行一次盂兰盆会,诵念《盂兰盆经》,就是一方面纪念目犍连尊者。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机会来超度各人多生以来父母师长,历劫冤亲,超生佛国,所以说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弟子也都是大孝子,目犍连救母就是显著的例子。世俗上有些人说佛教的和尚、尼姑抛父母、别祖宗,是个不孝的人,这真是太冤枉了。他们没有研究佛学,不了解佛教有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道理,难怪他们会产生这种误解。一旦懂得佛学,这种误解不难迎刃而解,如汤消冰。
正在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刻,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宫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母听到佛将圆寂,感到极大的痛苦。摩耶夫人,跟着阿那律尊者,来到双林树下。佛本来是无生无灭,以大悲愿力,而示现了有生有灭,当他知道母亲来看望时,从金棺中,坐了起来,合掌恭敬以最虔诚的心情,来迎接慈爱的母亲。并接受摩耶夫人所奉献清净光洁的香花。佛对母亲说:人生无常无我、如梦如幻的妙法后,才安静的入涅槃。佛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如在他的父亲净饭王逝世时,佛亲自来到父王灵前,执持香炉,走到灵柩前面引路送葬,尽了人子的天职。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虽然是一个身游方外,离开家庭,抛父母、别祖宗的比丘,可是他对生身父母双亲的极为孝敬,为佛教徒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出家僧众的典范和楷模!”
胡资质说:“我明白了,也替当今很多人惋惜,好多人不肯真真正正的研究佛,只是片面的先排斥,不知道这里面有宝库,多可惜呀。”
陈容国说:“学不学没关系,千万别冤枉佛,要多学些历史,实事求是的看问题。我看你累了,先休息吧”
胡资质说:“我不累,我还想听,人为什么怕死?法师太累了,陈容国,你能不能把你所理解的东西,谈谈你的认识”
陈容国说:“我听别人说,除了觉悟的佛菩萨以外,各种生命都害怕死亡,人也特别怕死,因为他不明白‘‘转世‘‘和‘‘不生不灭‘‘两个道理,也因为人不了解生命的真相。我给你谈两个我粗浅的认识,请多指正------一、生命的本源生命及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就是那个佛的本性。生命既然都来源于佛的本性,那么,说明每一个众生原本就有佛性。众生来到这个世界,可是,在这个世界上,物质对精神的诱惑力太大,众生误以为这个世界的东西都是实有可得的。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也忘记了自己原本就俱有的佛性,迷惑颠倒的久了,也和内在的真我本性---佛性,失去了联系。由于长期在红尘这个舞台上游戏人生,也忘记了自己自身有佛的力量,佛的智慧,甚至否认佛的存在。这就是物质对心理的作用和转化。物对心起的转化作用,可见物对心的作用和转化之力也非同小可。
但是,众生毕竟都有佛性,灵魂的深处储存着过去的佛种,因此,万事万物都具有宇宙的真我本性--佛。为了寻找这个真我本性,所以众生在找不到自己的本性之前,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的根本原因。众生不知道,他要找的那个真我本性就在自身之中,万物皆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