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一、一个关于文化要素的“复杂个体”

我仅是一个读者,郑波在广告业的一名同道,而非诗人或从事诗学研究的专业者。所以在本文中我不是亦不可能亦学术的标准来透析诗人郑波的作品,而仅是单纯的对其诗歌中有关都市、社会、情感等内容的所思所想,我对郑波诗歌的理解,首先因为我是一个近距离接触他的忠实读者。其对生活的直接的情感情感宣泄、创作背后的细腻含蓄;对爱情、友情、政治、城市、商业等多个角度的观察体悟,我认为其是现实的而非空洞的,真切的而非藏于象牙宝塔中矫揉造作的。因此,我想对于任何鉴赏行为,尤其的批判行为非常有必要在很大程度上去深入的鉴赏,批判、审美对象的内心,并做出比较准确、公正的结论。

著名文艺批评家管郁达先生视郑波为“半梦半醒的歌者”,我个人对此是十分认同的,因为一直认为郑波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人,他的“两栖性”并不仅仅表现在诗歌的风格上,同时也表现在他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前卫艺术家,贵阳的刘海滨因此把郑波称作“贵州文化圈外的文化人士,在文化与商业之间游弋飞‘两栖动物’”,这也算是迄今为止对郑波究竟为诗人还是广告人,是设计师还是商人的较好注解了。但同时还想要说的是,刘海滨并没从名分上给郑波一个具体的定位,他给出的一些注脚文字并没有给出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这是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个人理解是,刘海滨认为郑波非“主流文化”潮流中的人,故才有文化圈外的文化人士之说。但尤其该去注意一点,“文化圈外的文化人士”事实上亦可理解成“不是文化人我文化人”,这不是又是应当如何理解呢?难道不是基于对所谓“主流文化”定义的反叛而试图亦一直巧妙的方式重新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时代性的大文化理念吗?

从词源和语义上考察,文化一次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得来的,Cultura的含义虽然甚多,入土地耕种、动植物培育,神明祭祀以及人的精神修养等,但在总体上开阔起来,文化的核心应指人的创造性行为。在中国,通常认为文化一词的出现与《易经》有关,故有“文明已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以文明使人止于应有的分际,这是人的文饰。观察天的文饰,以明察四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的伦常次序,以教化天下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可见,文化的含义基本是文治教化。那么,谁是主流文化,谁的东西能达到文治教化之目的,靠何标准来评判?是话语内容,还是话语方式?很显然,以一成不变的批判思维(如:过多拘泥于形式结构或非要以传统的所谓意境、意向等)和审美思维来决定一个人,或一个门类的艺术(如;被称为垃圾的网络文化,有很多就是不拘一格,没有严格的形式却有令人震撼的内容,没有含蓄的表示,而是直白的大喊)的价值命运是不客观的,更何况,审美已经从主观论向客观论发展,倘以一人之审美意欲代替普遍性是审美观念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

因此,我认为,在如此一位诗人面前,我们只能置身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从多个角度去感受作品之真味,洞悉诗歌话语之玄机。

本文正试图紧依作品中的情感潮流,把握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识和情绪”的运动轨迹,从一个读者就诗中的有关政治、都市、情感题材的作品进行品读赏析。

二、在斗智斗勇中成长,我们失去得太多

首先,在其部分政治题材中,郑波以其特有的经历为创作基础,敏锐的洞察能力为先导,似乎将诗歌话语诗歌话语奇迹般的幻化为武器一般,再现和勾勒出一幅幅官场的丑相,譬如:“含着泪水的欢笑/忍者伤痛的坚强/在换了一套时装的体质下/呼吸变革特色的养份/在关怀与爱护的口号中/我们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