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3/4页)

有死伤不相离。”“勒”的基本意思是“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悬崖勒马”的“勒”,就是指用马笼头控制马。当时士卒们一门心思逃命,谁还顾得上“战”?可是,于禁手下的士兵却是“且战且引(退)”,是于禁的士兵都是泰山石敢当再世,不知道生命的宝贵吗?否也!是于禁把他们“勒”住了。

张绣和曹操的战斗,说到底,一个是火气过大,一个是荷尔蒙分泌过剩,是军阀之间的死掐,谁也不是正义的,谁胜谁负,战死的都是战士。当时曹操连自己的儿子都保不住了,士兵们不跑干什么?那时的士兵,当兵大都只为吃军粮,都是一些职业军人,当时张绣在后面把大家伙儿往死里赶,士兵们四散逃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生死与共的兄弟,没有感情还有交情呢,反正是败了,谁能跑得了就跑吧。可是,于禁却拿出了军令,对天天吃一锅饭的弟兄,于禁说翻脸就翻脸。好小子,逃跑?斩立决,杀无赦!在那个集体溃败的情形下,“(于)禁独勒所将数百人”,只有靠杀戮才能“勒”。其实,于禁的终极目标并非捍卫军纪,而是要用战友的鲜血把自己染成赤胆忠心的形象。

别说于禁执法严明。那一夜,曹操沉浸在张家婶婶的温柔里,没料想张家侄子偷袭过来,曹操提上裤子,在典韦的掩护下,“轻骑引去”(《三国志·典韦传》)。留下儿子和侄子、身边大将的尸体,曹操一骑绝尘而去,要说逃兵,曹操是第一人。于禁真要是执法严明,那他就应该先把曹操砍了。可能于禁只有捧曹操的义务,没有杀曹操的权力,可是既然军纪废弛,那就不能只对弱者课以军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算个什么东西呢?都是和自己生死与共的兄弟呀,你就舍得让他们以身赴死?于禁双手沾满弟兄们的鲜血,吆喝着数百个提心吊胆的弟兄:“跟上,跟上,精神一点,快见到曹公了!”

说曹操,曹操到。曹操就在前面,于禁整理一下军纪,命令鼓手使劲敲鼓。士兵们吓坏了,胆战心惊地问:“我们要打回去送死?”于禁摆摆手,不耐烦地说:“你懂个屁!”鸣金收兵,击鼓进军,是古代战争礼仪。于禁当时“且战且引”,“引”在这里就是“退”的意思。读《三国志》,读到此处,很少有人能明白于禁退兵为什么还要鸣鼓?

曹操当时正在为曹昂默哀,听到外面鼓声震天动地想起来,出去一看,是于禁带领着整齐的队伍大踏步走来。曹操精神为之一振。退兵却要击鼓,原来于禁是在向曹操邀功请赏,一路上踏着弟兄们的鲜血前进,原来就是为了能在曹操面前击鼓,亮出自己,秀出自我,这才是于禁的初衷。当时于禁是一个下级军官,和士兵们感情还深一点,尚且如此对待士卒,后来他官至左将军,对士卒的那最后一点怜恤也就没了,有可能会为了士卒们的生命,毁掉自己的一切,而去投降关羽吗?

宛之战,曹操提起笔,要起草委任状,他想:不提拔于禁这样的英雄,以后谁还会给我卖命?曹操的话就是最高指示,曹操说于禁是英雄,曹魏一方就纷纷传说于禁是一个大英雄。就在曹操打算火线提拔于禁的时候,有人闯进营帐,气呼呼地说:“于禁这小子欺负人,千刀万剐也不解恨!”

是谁让你们裸奔———

来告于禁黑状的人,是青州军的人。曹操白了来人一眼,不满地说:“又闯祸了?”

早先曹操收降的黄巾军余众,是曹操早期的家底,由心腹夏侯惇率领。青州军由流氓无产者组成,是一支野性难驯之师。在击破徐州陶谦的战斗中,青州军所过之处,严格贯彻“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不否认这是得到指使最起码是默许的,但青州兵在这一战中充分表现了盗贼本性,也直接地给曹操的声誉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可是,青州军是曹操征陶谦、讨吕布、伐袁术、打张绣的本钱,曹操也只能迁就他们,一向对其采取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