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 (第3/4页)

此童年期间的思维常常影响成年后的行为和思维,也就是说,人一辈子都走不出童年阴影。陆逊早年丧父,这个本来该在父亲呵护下的孩子,在盘根错节的大家庭里,却要努力地寻找生存的途径。陆绩被陆康领着,在袁术那里偷三个橘子,袁术会对陆康说这孩子真聪明,但要是陆逊偷拿了人家的东西,人家可能就会说:“唉,有娘生无爷教的孩子,就是容易学坏啊。”

如何才能生存,如何才能立足——这是陆逊从小就考虑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因为自我保护机制,童年创伤大多被压抑到潜意识区域,在遇到压力时,这些潜意识就会影响人的思维和情感。来看看陆逊是如何突破职场临界点的,我们就会知道这一观点还是有根据的。

21岁才被安排了一个祖坟上冒黑烟的差使,陆逊始终得不到提升,可能是到了轮岗的时候,孙权又把陆逊派到海昌县做屯田都尉,屯田都尉就是农业局长,但是陆逊又被另外安排兼管县里政务。要干县长的活,却只给了一个农业局长的乌纱帽儿,这个任命有点欺负人。更欺负人的是,海昌县连年亢旱,饿殍遍野,陆逊接过来的是个烂摊子。没办法,那些有油水又工作清闲的县都被跑官买官的人弄去了。

一踏进海昌县,陆逊就愣住了。一个个的饥民,形容枯槁,用发亮的眼睛盯着陆逊。诡异的是,饥民满脸菜色,肌肤干枯,神情黯淡,却有这么发亮的眼睛。陆逊懂得,那发亮的,正是求生的欲望。“这些饥民,该会如何痛苦呢?”陆逊想。在那个大家族里,孤儿陆逊养成了做事前先考虑别人感受的习惯,现在,他在体验着百姓的感受。

孙权得到报告:“海昌屯田都尉打开官仓,赈济贫民,获得了百姓拥戴。”

孙权说:“就该以民为本嘛。”他私下里却想:分给百姓粮食,这是傻子也会做的事,征粮才是本事,海昌屯田都尉肯定是书生!

孙权得到报告:“海昌县屯田都尉扶持农桑,惠泽黎民,百姓都说遇到了一个好官。”

孙权说:“为官当如此嘛。”他私下里却想:这个年头,劝农扶桑十年,不如东征西讨一年收获大,海昌屯田都尉果真是书生!

内心发完牢骚,孙权突然想起什么,问报告的人:“海昌屯田都尉是谁?”

“回主公,是陆逊。”

“莫非是吴郡陆家的人?”

“正是。”

“哦。”孙权应道,但是他根本没想起陆逊这个名字。陆逊的官太小,要是连一个县屯田都尉都得孙权过问,孙权的脑袋还不得撑破啊。要是陆绩的话,孙权肯定知道,怀橘陆郎嘛!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陆逊闷着头在海昌做屯田都尉,每天看看禾苗,看看桑叶,看不出职场的临界点在哪里。这年月,会打仗,能征粮,善征兵,这样的人才能得到提拔,像陆逊这样的书生,抱着书本,对着上面的儒家教条,一个劲地劝农务桑,有啥前途呢?

事实上,不仅仅是孙权无视陆逊,就连起初对陆逊感恩戴德的老百姓现在也开始责怪陆逊了。有一天,陆逊再次下乡督促百姓屯田,一进村,就被眼前的惨相吓呆了:房屋全被烧毁,街道上尸体枕藉,废墟里传来痛苦的呻吟。

“怎么了?”陆逊扶起一个伤者,又惊又怒地问。这个伤者陆逊认识,就是这人在去年领着村民敲锣打鼓地叩谢陆逊,感谢陆逊让他们吃上饭。

“怎么了,还不是全怪你!”伤者责怪陆逊。

陆逊在海昌劝农务桑,海昌连年丰收,引来了土匪,烧杀抢掠,反倒不如没收成的时候。听完伤者的诉说,陆逊沉默了,抬起头看着眼前的尸体,无比痛苦,他真的觉得村民是因他而死。

“为什么不消灭潘临呢?”陆逊说。潘临是会稽郡的头号山贼头目,而海昌县隶属于会稽郡,海昌屯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