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1/4页)
书也被作为选修课来读。当然曹操最喜欢的还是兵法,他抄写汇总诸家兵法,名为“兵法接要”。对于孙子兵法十三篇,他更是读了又读,并作了注释,流传后世,被称为“孙子略解”。当然他的这些成果是成年后取得的,但是显然是在少年时就播下了读书的种子。书是智慧,书是思想,书是精神,书能将躁动、叛逆、狡谲升华为任侠、激进、智慧。在书的熏陶下,不良少年曹操成了一个文武全才的佼佼者。
172年,曹操18岁了。曹嵩让曹操来到了洛阳,进太学读书。太学是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是公务员培训学校。太学是天下所有读书人都向往的地方,但并不是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能进去的地方。太学招生实行考试加保送的办法。每郡都有定额推荐本地学子考试入学,这个有落榜的可能,远远不如保送来得保险。曹操就是走的保送的路。品秩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可以送一名子弟到太学学习。大司农曹嵩是中二千石官员,他把长子曹操送进太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官员很多,官员的儿子更多,太学生需要不断更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大家才会都满意。于是,太学生一般两年就毕业,给后来者腾出位子来。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太学生称为博士弟子,课程则完全是儒家经学。儒家经典,一句话就得琢磨半年,两年时间也就是刚刚入门甚至还没摸着门,但是大家进太学,本来就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混个就业的资格——进了太学,等于一只脚踏入了官场,因为选拔官吏博士弟子优先考虑。
进入太学的,本来大都是一些读不进书去的官二代。因此,即使只有两年时间,太学生们也都不怎么读书。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不好好读书,必定会做出一些荒唐事儿来。一天晚上,曹操竟然潜进了被灵帝认作父亲的大宦官张让的院子里,不料被发觉了,卫兵们关上大门,准备来个瓮中捉鳖,曹操舞着手戟,以一人之力居然击退张府卫兵,最后翻墙跳走。估计是博士弟子们私下里议论张让为乱朝政,曹操听了后,抄起手戟来,跑到张让家里,想彻底解决问题。事后,曹嵩做了不少工作,说情,送礼,再说,张让想想自己都是皇帝的“父亲”了,和一个孩子计较也被人耻笑,这事儿就不了了之。很多人质疑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但是这则故事符合曹操的性格——心动就行动,想到便做到。
除了翻人墙头,曹操在太学里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交友。与很多大学一样,太学里最大的收获不一定是读书,结交同学,积攒人脉,为将来铺路,是曹操在太学里最大的收获。曹操在太学里认识的很多人对他以后的事业有着这样那样的帮助。周颀、周昂,会稽郡周家的新生代,后来他们在关键时刻支持曹操;刘勋,后来担任庐江郡太守,在袁术灭亡后归附曹操;许攸,在官渡之战时从袁绍阵营投奔曹操,带去绝密军事情报,对曹操取胜起了关键性作用;张邈,曹操走出事业的第一步全靠他支持,但是后来他却反叛曹操,差点儿颠覆了曹操的霸业。
可是,并非所有的人都给曹操面子。太学里有一个优秀学生,名字叫宗承。曹操那一届太学生中间流传着一句话:不识宗承,太学白上。曹操想与他套上近乎,但是宗承讨厌曹操的为人,直接无视他。曹操多次登门拜访,但是宗承宾客太多,曹操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有一次聚会,曹操与宗承都在,曹操瞅准了宗承起身出去的机会,急忙迎上去,拉住他的手,与他套近乎,但宗承看他一眼,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曹操在太学里的言行举止总显得另类,宗承这类标准的好学生看不惯他,甚至看不起他。总的来说,曹操的太学生涯并没有像花儿一样开放。
那时太学生就业就只有当公务员一条路。汉代选拔公务员采取两种方式:察举和征辟。察举就是推荐,“察”就是考察,“举”就是推荐,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