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的变化。也就在这样一个契机下,偏于东南一隅的岭南,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突兀而出,并使岭南最终走上了割据之路,这两个人就是任嚣和赵佗。

当秦始皇第一次派往岭南的大军受挫,秦越处于对峙阶段,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之后,第二次被派往岭南的秦军将领就是任嚣和赵佗。当秦军攻占岭南后,鉴于此地偏于东南一隅,越人势力尚存,而岭南与中央朝廷的联系又较困难,于是,秦王朝便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授予政治、军事等专制一方的大权。而赵佗则为任嚣治下的龙川县县令。

当任嚣掌握了岭南的军政大权,并成为专制一方的“东南一尉”后,便逐渐萌发了脱离中央朝廷、划岭自治的一套割据构想。这个构想的产生,除了受秦朝建立之前的战国诸侯并立之局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岭南具有可以实行割据的政治、军事、地理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就政治上而言,秦通过兼并关东六国的战争统一中原,到平定岭南,其间不过十余年。就在这个天下初定,社会尚不稳固的短暂时期,许多人,特别是原六国贵族,以极其悲伤、感怀的心情,企图恢复战国时期诸侯并立之局面,由于条件不够成熟,他们不得不在秦统一六国后暂时潜伏起来,以待时机。而作为极具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天下初定后,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这股潜在力量的危险,并采取了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大修秦道直通山东六国腹地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这股潜在的势力兴风作浪。但是,秦始皇苦心孤诣采取的这些措施,只是从表面上起到了一点作用,无法从根本上铲除山东六国的复辟势力,甚至就连秦中央政府官员骨子里的那种复辟思想也未能消融和根除。当时的秦王朝垂相王馆等人,就公然向秦始皇宣称:四方之地,“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并积极主张“立诸子”以安天下。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战国时期的诸侯并立局面对许多人仍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作为在岭南独掌军、政大权的任嚣,也自然地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并渐渐萌生了据岭而守的割据念头。

当然,要想在岭南实施割据,就要有割据的资本和条件,那岭南的资本是什么呢?

如前所述,岭南最重要的资本就是秦王朝派住此地戍守的50万汉军,这股颇具实力和作战经验的军事力量便是称雄割据的根本。另外,随着秦对岭南地区的征服,源源不断而来的中原移民,也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因为这些汉族军民,在中原时深受秦暴政的摧残和蹂胭,早就有离绝秦王朝挣脱锁链的想法,许多人自走向岭南的第一步,就抱定留居南疆不再言归的决心和志向。当这些人来到岭南后,不再像秦派往北方屯戍,防备匈奴的汉人,会趁天下大乱面“皆复去”。相反的是,面对在任嚣治理下相对宽松的政治、人文环境,使他们对这块土地渐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未尝不深虑之面力卫之也”。如此一来,岭南便有了一个人心思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为了建设和保卫这个新兴的家园,一旦天下有变,他们自然会团结一心,全力支持任嚣。

当然,促使任嚣产生割据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岭南在地理上易守难攻。就当时的交通条件面言,“自北往南,人越之道必由岭”。也就是说,岭南地区北部的五岭成了阻挡南北行进的天然屏障。这道屏障难以逾越的程度,作为曾是秦军将领的任嚣以及所有南下的军民是领教过的。尽管在秦征服岭南的中后期,曾有灵渠的开凿以及新道的修建,但只要派少量驻军把守,灵渠和新道都将变成进退不得的死道,复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除此之外,整个岭南地区多江河水道,这些江河水道又多急转直下,地理形势相当险要,若有不熟悉这里的船只过往,往往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鉴于这样的地理形势,作为岭南的军民完全可据此守之。假如五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