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3/5页)
从比较。但和此前在咸阳发现的皇后之玺那2;8厘米的宽度相比,还是比较接近的。
象岗古墓的这枚金印出土时,印面沟槽内及印台的四壁都有碰撞的疤痕与划伤,有些地方磨得特别光滑,这些地方正是抓印的手指经常接触的部位。由此可推断,这枚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之物。不过有一点令人感到颇为奇怪,这就是按照史料记载,汉代皇帝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自称为“某帝”的。那些“高帝”、“文帝”、“武帝”等等的称呼,全是在他们死后,由后代根据他生前功绩加拟的封号,叫做“溢”(音shy)。如汉朝的“景帝”,是他JL子刘彻(武帝)继位时给追溢的。由此可知,汉代皇帝生前的印,不会有什么“高祖之玺,’、“武帝之玺”之类的印文。另外,皇帝所用的印,也不是他死了便可带走的,有的帝王死后虽然也可能带印陪葬,但多是临时刻出来的,不是生前治理国家时用的那一枚。如此看来,“皇帝信玺”之类,可以从汉高祖一直用到汉哀帝。
很显然,象岗古墓这枚金印的印文并不符合汉朝的制度。汉代帝印是用“皇帝”、“天子”这类可以通用的字眼,象岗古墓的墓主为什么却用个“文帝”呢?“文帝,’是一个特定的称呼,只能指某一朝的其中一个皇帝。总不会是父亲叫文帝,儿子、孙子还自称文帝。若果真如此,这印以什么样的形式和说法能传给下代呢?
或许这正是南越国与中原不同的地方。从文献记载看,南越国的帝王,在生前就已经给自己上封号了。如开国的第一代王赵佗,自称是“武帝”。从象岗墓主人的印章可以看出,他自称为“文帝”。历史文献还说,南越国到了第三代王就不敢再称帝了。他把以前的武帝玺、文帝玺都藏起不用。其实即使他称帝,像“文帝行玺”这枚印,他也是不能用的,至于南越国是否有“传国玺”,后人尚不清楚,但像“文帝行玺”这样的金印无疑是特定属于一个帝王的印章。从形制上推断,这枚文帝印玺是南越国白铸的,它不同于汉朝皇帝的白工螃虎钮。就金印这一点来说,它与汉朝颁赐的诸侯王、列侯和外藩首领印是一致的,但钮式不同。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现的汉印不计其数,质地有铜、玉、水晶等,但金印却j‘分稀少,仅有十二枚,口本福冈也曾发现一枚汉代金印。已发现的汉代金印请见下表〔按发现时间顺序):
┌──────┬──┬──────┬─┬──────────┬─────┐
│印文 │年代│印面边长 │钮│出土地,l}; │发现时间 │
│ │ │单位:厘米 │ │ │ │
├──────┼──┼──────┼─┼──────────┼─────┤
│汉委奴国王 │东汉│2 。35 │蛇│日本国福冈县志贺岛 │174年 │
├──────┼──┼──────┼─┼──────────┼─────┤
│朔宁王太后玺│东汉│3,3 │龟│陕西阳平关 │{一1954 │
├──────┼──┼──────┼─┼──────────┼─────┤
│滇王之印 │西汉│2甲4 │蛇│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 │1950年 │
├──────┼──┼──────┼─┼──────────┼─────┤
│平东将军章 │东汉│2。4 │龟│山东峰县陶庄 │1958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