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第一章 可了不得啦,感情是个妞!
原作 颜柏君 满名 叶赫顏扎。毓荷
改编 整理 续写 姜姗
本书谨献给八旗子弟的后裔们
我的母亲——叶赫颜扎、毓荷
编者的话
我的母亲叶赫颜扎、毓荷,出身于没落的满族正黄旗家庭,幼年受过严格的贵族淑女教育,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还继承了满人“玩儿票”的特长,受过梅兰芳先生的真传,也曾是名震九城、轰动南京的“名票儿”,只是因为这种家庭的的女孩儿是绝无“下海”一说,才失去了做名演员的机会。
母亲十二岁那年,我的外祖母去世了,不幸也就接二连三的降落在她的头上,我那不事家事的外祖父续娶了我的续外婆后,本已败落下来的家庭被两杆烟枪抽的一无所有,几乎倒卧街头。我的外祖父弟兄两人,共生育子女10个。大老爷原配早年去世,续娶后便留下几个孩子跟随小皇帝溥仪离京去了东北,这十个孩子就都在我外祖父母的家里长大。大家族的兄弟姐妹一般都是大排行,我的母亲最小,她的上面有七个哥哥两个姐姐,除了七舅只长我母亲一岁外,其他的六个舅舅两个姐姐都已长大成人,或留学国外,或独立工作。外祖母去世后,已经长大成人的舅舅们就极少回家了,遭罪的只剩下我的母亲和七舅,家道的败落加上不亲的后娘,吃不饱饭是常事,更不要说奢望出国留学了。母亲后来通晓英、日两国语言全都是从上面几个哥哥、两个堂姐哪儿捡的剩儿。母亲十六岁那年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据说当年的玉照还送进了溥仪的小王宫,只是世时已变,母亲是误了卯的娘娘,外祖父的太师梦也就成了永远的泡影。
“自古红颜多薄命”,我的母亲也不例外。穷困潦倒的外祖父一无所长,只能把唯一的宝贝女儿当成了摇钱树……。母亲悲愤绝望之极,在几个哥哥的帮助下逃婚了,投奔了当时在上海电影公司只能演三流角色的我的三舅,过起了自谋生路、颠沛流离的百姓生活,她先后做过家教、文书、职业撰稿人,和我的三舅一起过着八旗子弟“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日子。
我的父亲是陕西省米脂县人,家里的长子。我的祖父36岁时死于战乱,留下了四个未成年的儿女。当时我的父親只有15岁,三叔是“墓里愁”。为了养活弟妹,我的父亲只得辍学去饭店做小伙计,饱受折磨。19岁时投奔杜聿明将军,从此征战南北,抗日缅印,走过野人山,九死一生。父亲是职业军人,文化不高,但对爱情执着、对家庭负责,他爱我的母亲,在北京机场架着机枪将我的母亲从一个无赖党棍手中抢过来。从那时起,我的母亲才算是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的大部分高级官员逃往台湾,作为驻守南京城最后一批国民党高层军事长官之一的我的父亲,在母亲的影响和固执中“冒险”留了下来。我的母亲深受“五。四”运动和女权思想的影响,一直不甘心做“全职太太”,再加上故土难离,坚定的认为共产党说话算话,并可以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我的父亲为新中国保存了一座军需库、一座军械库,以投诚起义的身份得到共产党的信任和启用。
为了报答共产党的“不杀之恩”,解放初期,我的父母便积极响应共产党知识分子支边的号召,放弃了回北京或留在南京的机会,自告奋勇来到了当时的边塞省城察哈尔省的省会张家口市,察哈尔省撤销后,父亲调往山西省大同市银行,我们的家也就从此定居在了这所城市。母亲在这里渡過了她为期五年的专业教女生活。直到1955年的扫盲运动开始,才走出家门,开始了她近三十年的教师生涯。
都说属羊的女人命苦,我母亲也许正应了这个验。历次运动她几次自杀,大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