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得清秀体面,也真的勤于治家,善于理财,无奈二老爷只知安富尊荣,以致不但家业没有中兴起来,守也没有守住。燕盛孚先生在光绪年间,享受过钱粮,念过“贵胄学堂”,他深信他来到人世,就是为了享受,要是没有他这种天生消费者,那些买卖字号还不都得倒闭!?他的经济观念只限于买卖字号,他甚至不知道大米的原形是稻子。因为他只看见过大米,还是熟了的、盛在碗里端上桌儿的;他当然用不着求什么学问、学什么本事,念贵胄学堂,不过是应个景儿。他有点历史知识,这点知识都是从戏里得来的。比如“击鼓骂曹”是他的杀手锏,从这出戏里,他知道曹操和刘表是死对头,至于弥衡到底是把刘表说降了,还是“死在它乡做鬼魔”了,他没想到研究,谁让这出戏就唱到弥衡接书下场呢?“蒋干盗书”是他的拿手好戏,都说他演的这个“文中丑”大有朱桂仙之风。从这出戏里,他知道东吴有个周瑜。而孔明侍奉的刘备属汉,曹操属蜀,这就是鼎足而立的“三国”。刘表算哪一面儿的?闹不清,“群英会”在前还是“击鼓骂曹”在前?没想过。他生性懒散,烟盘子一摆,他成了神仙,见客的衣裳一换,他成了王爷,锣鼓一响,他忘了自己。他能在高乐的时候,一点也不去想还帐时候的绉眉头子,而在绉过眉头子之后,却能马上想起高乐,并且也准能在高乐的时候不去想欠债的事,这是命!不是么,他降生在这么一个不劳即可而食的家庭里,是命;娶了一位争强好胜又腰杆子不硬的太太,是命;正当步入壮年——这是高乐的黄金时代——换了民国,是命;在皇上复辟之声甚囂尘上的时候,得了个妞儿,也是命!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么,自然也一切无须乎他自己去张罗,老天爷还饿不死瞎家雀呢,何况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天璜贵胄”,拐弯抹角的黄亲国戚!大清变成民国,这里头没他的功劳,也没他的过错,他影影绰绰地盼着大清复国,因为这是他唯一的“靠儿”可是能否复得了、靠的上吗?他燕盛孚既然无能为力,当然也就用不着去想如何为力。孙中山推翻满清,他不明白是怎么个原因,也用不着他去明白这些国家大事;他不想为之祝贺,也理所当然地不用为之负疚。钱粮没有了,老家吉林不还有和大老爷共享的二十垧地嘛,每年总能收点租子,家里也还有点黄白首饰,珠翠头面,这就够了,到底能够多长时间,那不是他这会儿考虑的。高兴一会儿是一会儿,这就是燕二老爷的为人之道。
二太太,也就是沈家大小姐呢就不一样了,二沈小姐的祖父立志改换门庭,让儿子读书识字,学而优则仕嘛,后来果然多方努力谋了个顺天府书吏的事由儿,家道这才慢慢够上了“小康”的水平,还能有一名女佣人。 沈小姐五岁上母亲断了育,眼看着沈家要绝后, 她的父亲只得从育婴堂里抱回个男孩,起名“纪彬”,意思是让他继续当个文质彬彬、有点才学的人。他不但送儿子上学堂,还亲身教授女儿读书写字,希望将来能攀门高亲沈小姐十五岁上,母亲得了半生不遂,父亲忙于公务,弟弟又小,于是家务重担和抚养弱弟的职责便全落在了她的肩上。不知为什么这位沈小姐总是自叹不幸生为女儿身,于是常对弟弟说这么一句:“人,总得有点志气,我要是个男的呀,……”这当然给弟弟的一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是后话。到了沈小姐十六及第的时候,燕宅的二爷也正值弱冠之年,燕宅打听到沈家小姐知书达礼,善于治家,正和乎阿老太爷为次子的安排,也正是二爷这位守业公子的需要,于是就托人到沈家说媒。一个书吏之女能够高攀贵胄,岂有不允之理?于是沈家一口答应了这门婚事。婚事应下了,沈小姐可发了怵,大宅门的公子哥儿里多半是纨绔子弟,而媒人咀里的话又多半不能全信,谁知道这位未来的夫婿到底是个什么样儿的呢?北京有句老话,叫做“姑娘是姓‘碰’的,二太太也只好去“碰”,“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