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 (第1/4页)
要培养人才就要推广西学,现在大明还是儒学的天下,来硬的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先使劲捧儒学,然后把西学做为一个补充提出来,这样才不会引起那些‘大儒’们的反感。
所以,一回到京城,朱慈炅便开始发起舆论攻势。现在吴梅村已经是通政使司的一把手通政使了,朱慈炅
首先,辽东收复了,这么重大的胜利自然是要使劲宣传,《新京报》开始连篇累牍的宣传辽东的胜利。这可以说是近百年来大明取得的最大胜利,上百万人的大战,只有开国时期才有过,这次大明竟然打败了蒙元和建奴的联军,收复了整个辽东,整个大明立马沸腾了,大明百姓开始疯狂庆祝,简直比过年节还热闹。
趁着这股热潮,《新京报》有开始宣传火枪和火炮在这次大战中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大明能一改颓势,大败蒙元和建奴联军靠的就是火枪和火炮,这个本来就是事实,再加上夸张的手法,火枪和火炮简直成了神器,一时之间整个大明都在议论这两种神器。
然后,重点来了,火枪和火炮介绍完,马上来了一期特刊,大部分文章都是赞扬儒学了,同时发布的还有一份圣旨,大意是皇上要全力推广儒学,并招各地童生若干,由朝廷出资,免费教授个地十岁以下孩童《三字经》和《千字文》,童生的待遇差不多可以养活一家四五口人。在这些文章中间还插进去一篇工部招收童生学习火枪和火炮制造技艺的文章,大意就是工部火枪和火炮生产有点跟不上大明军队的扩充速度,想扩大生产,特招一批童生来管理生产,虽然没有品级,但也算是工部的官员,待遇比教授《三字经》和《千字文》的童生还要高一倍,但前提是必须学会火枪和火炮的制造原理。
这下整个大明都轰动了,要知道看报的可大部分都是童生,毕竟秀才名额有限,差不多是百里挑一,举人更是,差不多是千里挑一,进士更是精贵,差不多是万里挑一,剩下九成九都是童生。
这些童生没有功名不能当官,这书其实就等于白读了,各行各业该干嘛继续干嘛,虽然养家糊口没什么问题,但从事的毕竟是普通的贱业,跟有功名的人跟本就没法比。现在朝廷要请他们去教书,这性质就不一样了,再怎么说也是为朝廷办事,也算是一种高贵的行业了,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至于去工部任职那就更不得了了,没有品级那也是官员啊,官员在大明可是最高贵的职业,地位是其他行业压根就没法比的!而且还是去学制造火枪和火炮,那可是神器,神器是一般人能造出来的吗?
所以,报名教书的多于牛毛,报名去工部的更是比牛毛还多,朱慈炅自然不可能招这么多人,开玩笑几百万人,那工资他都负担不起。怎么办?考试呗。
当然,这不是科举考试,想去教书的总要能背《三字经》和《千字文》吧,而且每句的意思总得懂吧,定个日期,简单的考考就行了,随便挑几段,默写;在随便挑点句子,释义,就这么简单,要这都打不了满分,那就不要去误人子弟了。然后再由礼部来个面试,主要是看品行和外貌,起码也得有个为人师表的样子才行,流里流气、歪瓜裂枣的别把小孩都教坏了。
至于工部的官员那就严格多了,不但考四书五经还考算术,四书五经是基础,算术是重点,两样考完合格了,再统一由工部官员面试,面试主要是要看你有没有格物致知的头脑了,如果是书呆子,那就对不起了。还要看年龄,三十岁以上的就算了,等培养出来了,差不多也要退休了。
结果,教书先生招了几万人,工部却只招了一千人,那些教书的就不说了,推广儒学并不是目的,只是附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堵住那些‘大儒’的嘴,工部这一千人可就不一样了,那是真要当人才来培养的。
于是京城里多了个奇怪的学堂,名字叫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