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荀文若返回颍川,曹孟德发兵陈国 (第1/2页)
公元190年,四月。
除了诸葛瑾,以及孙策、周瑜二人之外的诸侯使节,几乎都在刘辩登基之后不久,就离开了临淄。其中离开最早的使节,便是颍川曹操麾下的荀彧、许褚二人。
对于荀彧这个铁打的、一点做不得假的世家子弟来说。刘彦的那些政策,是实实在在地波及了世家的利益。单就稷下学宫与神医馆这两项,已经从世家紧紧掌握的手中,扣下了许多利益。
但荀彧心中,如何不知道这些政策,确实是对百姓有益处的。然而如今,他的主公曹操,已经彻底和颍川的世家绑在了一起。
“好一个刘德然呐。”荀彧这个一向镇静稳重的文士,也不免为刘德然所感叹,甚至还想出言骂他。
从政治上来说,曹操没有去觐见刘协,而是派人来参加了刘辩的登基大典。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曹操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他的心中,是偏向刘备这一方的。
但刘彦如此举动行事,显然是触犯了绑定世家的曹操的利益。虽然现在颍川距离青州尚远,然而曹操磨刀霍霍、踌躇满志,已经有扩张的打算了。
哪怕现在两边不翻脸,这也是早晚的事。至于袁本初那边,就更不用想了。须知曹操年少时,一直以袁本初为首。如今小弟不打算以大哥马首是瞻了,就袁绍那个性子,谁都不会觉得袁绍会再和曹操往来。
然而这些个由于刘彦的举措而导致的影响,可以说是纯属意外。因为刘彦自己,也不是很能拿的准,曹操到底偏向哪一边。但是无论曹操的选择如何,刘彦的这些措施也是会继续办下去的。
二人行至青州边界处,荀彧勒马驻足,望着那渐渐远去的土地,脸上满是凝重之色。
“先生,怎么如此惆怅?”许褚骑马,于同样驾马停住的荀彧并立。
“仲康将军,若要你看青州刘德然,该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荀彧不禁开口相问。
“先生,我并不知。”许褚老老实实摇头,“我日夜护卫主公,常常听主公说起此人的本事。其到底本事如何,我也未曾亲见。”
“非也。”
“将军如何没见过他的本事?你我一路走来,见青州境内,百姓皆安居乐业,少有争执闹事者。此处景象,别处可有?将军在颍川,可曾见过?须知这一切,都时刘德然的手笔啊。”
“先生……”许褚没想到荀彧会这么说,倘若这个话到了曹操手底下那帮人的耳朵里……
许褚竟一时间没有话说,只好闭口不言。
“何止将军不知,连我也实难明断。”荀彧微微摇头,语气中充满感慨,“其重建稷下学宫,让天下儒生心向往之,引得人才纷纷流向此处,此乃釜底抽薪之计,断诸侯之根基。又许华佗开宗立派,广招门徒,使医术流入百姓之中,此乃惠民之举,却也动了禁忌。”
许褚始终不发一言,他虽然出谋划策不如这些谋臣,但这可并不代表他是个什么都分不清楚的笨蛋。他知道什么话自己该说,什么话自己不该说。而荀彧这些话,好像本来也不是说给许褚听的,却更像是在自言自语。
荀彧长叹一声,眼神中透着忧虑:“难矣。刘彦之策,看似简单,实则影响深远。这土地、教育、医术,哪样不是百姓所盼?那刘玄德治理青州多年,既有仁德之名传布天下,又有如此良策,百姓趋之若鹜,可以知晓。而主公若要与之抗衡,绝非易事。世家之利与百姓之望,实难两全。”
“如今颍川离青州尚远,青州的政策,目前还波及不到颍川。但是主公早晚扩张地盘,到时候如何针对刘彦的计策,又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问题。”荀彧如此想道。
荀彧缓缓踱步,思绪飘远:“如今之世,诸侯纷争,百姓苦不堪言。刘彦此举,无疑给了百姓一线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