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投入家族古籍整理 (第2/3页)

,终于成功修复,那一刻,他眼眶湿润,满心欢喜。 古籍整理,版本鉴别同样关键。徐家藏书里几套《史记》,外观相似,实则大有乾坤。徐阳放大镜不离手,仔细比对字体、排版、避讳字。有的版本字体端正大气,是典型宋刻本风格;有的纸张泛黄粗糙,避讳严苛,当属明清官刻;还有民间坊刻本,插图精美,文字通俗,透着市井烟火气。凭借细致观察与专业知识,徐阳为每套《史记》精准断代、标注特征,撰写详尽笔记,以防混淆。 除修复、鉴别,解读古籍内容更是重中之重。徐阳在一本家族纪事古籍中,发现徐家先辈参与修筑水利工程的事迹。彼时,家乡洪涝频发,百姓苦不堪言,徐家先辈挺身而出,散尽家财,带领乡民日夜劳作,历时数年修成大坝,保一方平安。徐阳热血沸腾,四处查阅方志、水利史料,将这段尘封往事完整还原,撰写文章发表在地方刊物上,引得乡亲们纷纷传颂,徐家先辈功绩重焕光彩。 然而,前行之路荆棘丛生。资金匮乏如巨石,横亘眼前。古籍修复工具、药水价格高昂,优质宣纸更是不菲,徐家家境普通,时常为钱发愁。一次急需购置防虫樟木书柜,徐阳跑遍亲友家借钱,屡屡碰壁,满心苦涩。关键时刻,镇文化站听闻此事,资助一笔资金,解了燃眉之急,徐阳感激涕零,暗自发誓定要做出成绩回报。 技术瓶颈也频频刁难。古籍颜料褪色、字迹模糊难题,现有技术难以攻克;还有些古籍纸张特殊,遇水变形、遇光老化,常规修复手段束手无策。徐阳茶饭不思,整日泡在古籍堆里,反复试验新方法。他加入古籍修复论坛,与天南海北同行交流心得;远赴学术研讨会,向业内权威虚心求教,笔记记满厚厚几本,一点点突破技术关卡。 整理过程中,徐阳意外揭开家族隐秘。一本锁在箱子底的古籍,用密语写成,多年无人能解。徐阳耗时数月,结合家族传说、地方掌故,终破密语。原来,徐家在乱世曾藏有一幅藏宝图,图中宝藏可助乡民度过灾荒。外敌入侵时,先辈们拼死守护,将藏宝图拆分藏于古籍,密语记录线索,代代相传。徐阳震撼之余,深感责任重大,决意严守秘密,传承先辈守护精神。 大学毕业,徐阳婉拒大城市橄榄枝,毅然回乡,全身心投入家族古籍整理。他牵头成立古籍保护志愿团队,召集镇上文化爱好者,免费培训修复技艺;又与学校合作,开设校本课程,带古籍进课堂,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历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课堂上,徐阳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目不转睛,小手轻轻摩挲书页,眼中满是新奇与敬畏。 为拓宽古籍传播渠道,徐阳自学编程,搭建古籍数字化平台,高清扫描古籍,配上详细注释、音频讲解,免费开放。平台一经上线,访客纷至沓来,学者点赞,爱好者留言,国外友人也发来邮件咨询。老宅因此声名远扬,常有游客慕名前来,徐阳化身导游,穿梭其间,讲述古籍背后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精髓。 但声名渐盛,麻烦也接踵而至。文物贩子乔装改扮,上门高价收购古籍,利诱不成便威逼;商业公司觊觎古籍商业价值,提出合作开发文创,全然不顾文化保护底线。徐阳义正言辞,一概拒绝,联合警方加强老宅安保,安装监控、报警器,还举办文物保护讲座,提高村民意识。 多年心血浇灌,家族古籍整理硕果累累。老宅地下室焕然一新,古籍整齐陈列,按年代、类别有序摆放;志愿团队发展壮大,修复师奔赴各地,投身文物保护;数字化平台收录古籍数千册,点击量破千万,古老文化跨越时空,焕发生机。 徐阳依旧每日忙碌在老宅与工作室间,晨曦微露,他已穿戴整齐,开启古籍整理;夜幕降临,他还伏案撰写心得,总结经验。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痕迹,可眼神炽热如初。他深知,古籍整理漫漫长路,无尽头、无终点,唯有怀揣热忱,坚守初心,方能让家族古籍在历史长河中永绽光芒,化作民族文化不朽瑰宝,滋养后人心灵,启迪未来征程。往后余生,他愿做古籍的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