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百四十二节 (第1/2页)

匠人师傅的到来,使东家的心踏实了,东家陪着匠人师傅喝茶,聊天,彼此打着呵呵,聊些无关痛痒的事,就像我们平时见到的一面之交,抬嘴就问:吃饭了吗,随后就说,今天的天气如何如何,却没有触及实际的问题,让匠人师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东家的家里到底是谁开始发现家里的鸡犬不宁的。在匠人师傅看来,东家的家里肯定有人熟知此时,即使是谈不上熟知,但最少也会懂得匠人师傅的手法,最不至于的至少是听说过这样的事,否则,东家是不会知道的,更不可能怀疑到自己的头上来,匠人师傅想知道,但自己不会直接去问,他要等东家亲口告诉自己,但肯定不是今天就会告诉自己。东家在家里人的催促下,开始烧菜,匠人师傅见东家准备开始烧菜,于是就提议撤了茶点吧,歇歇,准备吃饭,这都是常规的接待流程,东家和匠人师傅都知道,人不可能像猪一样生活,得有个程序,到了他们这个年龄,就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喝了茶的茶点必须撤了,才能上菜。匠人师傅的提议也给了东家的时间,东家吩咐家里人收拾茶点,撤了桌上的茶碗和茶点,抹干净了桌子,在这期间,东家和匠人师傅走到院子里。东家虽算不上大富大贵的人家,但比起村庄里的其他人家来说,还是可以的。东家在建房子的时候,还是东家的太爷爷手上,稍有积蓄,那时的院子和房屋也还没有这么多,只是个单纯的三架屋,中间是厅堂,二边是住房。后面是退庭,退庭里碾着灶头,一个灶台占据了半个多退庭,灶台是一家人的核心,其他的房间再好,但最基本的吃饭就得在灶台解决。由于太爷爷的勤俭持家,慢慢就有了些钱,才添置了杂屋,有了杂屋,家里才慢慢有了家的样子,没有杂屋,家里的鸡鸭鹅就得在家里活动,虽然有了生气,但鸡屎就不可能拉到外面去,南方的农村雨水多,下午了,家里的鸡鸭鹅都窝在家里,鸡屎还好些,最难的还是鸭子和鹅,那不叫拉屎,那是摊屎,一次拉的多,面积大,让人觉得很无奈,即使家里人勤快,但不可能时时刻刻去扫地的,都是早上起来扫一次,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扫,天晴还好些,可以把它们劝赶出去,下午天就很无奈了,到了晚上,吃饭都会影响胃口了,要是有个客人来,不但主人觉得难为情,就连客人都觉得不爽,客人来了,待不住就走了,除非是家里的内亲,知道家里的境况,才不计较。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新房子落成的第三年,杂屋建好了。有了杂屋,也就有了家里的洁净和舒适,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原有的三架屋为中心,逐渐得添置起来,添置起来的房子慢慢就有了些中国人特有的布置,首先解决了房子的朝向,所谓:阴基一线,阳基一片。做房子就要前面开阔,视野好,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东方金,南方木,西方火,北方水,中央土的布局,东家的太爷爷在房子的东方挂起了犁耙等耕田用的农具,而这些事有一个共同点,都带铁,都算金,应了那个东方金。在南方种了株石榴树,石榴树好,花红树绿的,石榴的仔多,代表着子孙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那时代的情形下,想过好日子,就得家里人多,石榴恰好符合咱老百姓的想法,于是,石榴树倒成了人民期盼的树。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栽了颗石榴树,很符合东家的太爷爷的心思,老人盼着家里子孙旺盛,儿孙满堂。栽了树那就碾灶头呗,家里能有火的地方只有灶头了,西方火,家里有了火才暖和,才旺盛,家里吃饭的人就多,有了这样的理念,东家的太爷爷于是选择了房子的西方位,碾了个灶头,有了这样的布局,东家的太爷爷觉得很好,很符合中国人的信仰,多子多孙,人口兴旺。最后只剩下,北方水了,这好办,找个北方的位置,淘个井。在南方水分充足,随便那里淘下去都可能有水,尤其像东家的房屋的位置,淘个井太简单了,选了个良辰吉日,淘下去不到五尺,水就很不错了。再靠着老三架屋为中心,逐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