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第2/2页)

听到一首动听的音乐,旋律、节奏等就是音乐的相;我们触摸到一块柔软的布料,那种触感就是布料的相。但这些相为什么是虚妄的呢?

从因缘和合的角度来看,这些相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就拿花来说,它的生长需要种子、土壤、阳光、水分等众多因缘。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花可能就无法以我们看到的这种形态存在。所以它当下呈现的这个相,只是因缘暂时组合的结果,并非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这就体现了它的虚妄性。当这些因缘发生变化时,比如花凋谢了,它的相就改变了。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相,往往会误导我们对事物真实本质的认知。我们常常会因为事物表面的相而产生执着。例如,人们看到美丽的外表(人的外貌或者物体的外观等相),就可能会产生贪爱;看到丑陋的、不喜欢的相,就可能产生嗔恨。但如果明白这些相是虚妄的,就不会被这种表面的现象所左右。

在修行的层面,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助于我们去除杂念,一心向佛。因为当我们意识到世间的一切相都不是真实不变的,就不会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迷惑。比如在修行时,除了佛号之外,其他的诸般杂念(这些杂念也都是一种相)就不应该让它们产生,这就是一种一心的境界。当我们达到人空和法空的境界时,就能更好地见性。所谓人空,就是认识到我们的色身(这也是一种相)是虚妄的;法空就是认识到法身是无相的。如果能够悟到这两种空性,就能见到自性。

而且,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意味着当我们不执着于这些相,把相看作是虚妄不实的,看到相背后的本质(空性或者说实相)时,就如同见到了如来。这并不是说有一个具体的如来形象出现在眼前,而是一种内心对佛法真理的体悟。例如,在打坐念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界(这也是相),如果执着于这些境界,认为这是某种特殊的感应或者成就,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些境界都是虚妄的,只有不执着,才能真正地在修行道路上有所进步,达到没有烦恼,不起分别心、贪爱、嗔恨心的境界。

再者,在对待佛像等宗教事物时,也能体现这个概念。有佛像时向佛拜,没有佛像时心中默拜或者向西拜,有香烛固然好,没有也无妨。这就是不执着于这些外在的相,而是把握拜佛背后的虔诚心等本质内涵。因为相只是一种引导我们走向佛法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真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