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五 (第2/7页)

”的种性,可是借助念佛法门的威力,以及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让这些劣等根机的众生,顿时获得巨大的利益。这全在于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啊。

凡禅讲之人,若未深研净宗,未有不以为浅近而藐视者。若深研净宗,则当竭尽心力,而为宏扬。岂复执此权实顿渐之谬论,而自误误人哉。

凡是讲禅的人,如果不曾深入研究过净宗,没有不认为净宗浅近而加以藐视的;如果深研过净宗,就没有不竭尽全力而加以弘扬的。哪里还会执着于这一番权、实、顿、渐的谬论,来自误误人呢。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

所谓"念佛必须善于发心",是说,心是修持的主导。心如果与四宏誓愿相合,那么念一句佛,行一件善事,功德都无量无边。更何况身口意三业,都常常以念佛利生为事业呢?

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

心如果只求自利,不愿利人。所做的修持即使很多,而所得的功德却很少。何况或许还有祸害扰乱他人的心思,以及自我炫耀,自我矜夸的念头。那么他所念的佛,所行的善,也不是完全没有功德,实在是百千万亿分中,只得到一分半分而已。而他心中存有恶念的罪过,却不少。所以凡是修行人,都必须善于发心,而不只是念佛的人才该如此。

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问也)。不知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

说“法有取舍”,这是针对“究竟实义”发难质疑(难:就是反过来诘问)。殊不知究竟实义的“无取无舍”,是成佛以后的境界。如果还没成佛,那么(种种)断惑证真的修行,都属于是取舍。既然允许断惑证真这样的取舍,怎么就不允许舍东方取西方,离垢土取净土的取舍呢?

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其适宜,则有利无弊矣。

如果修参禅的法门,那么取和舍都不对;如果修念佛法门,那么取和舍都对。这是因为参禅一法专究自心; 而念佛一法兼仗佛力。那些人不深究不同法门的所以然,却胡乱地借参禅法门来破斥念佛法门,这是理解错误了。参禅要求无取无舍,原本是醍醐。而想要念佛的人也不取不舍,醍醐就成了毒药。夏天穿轻纱,冬天穿棉袍;渴了饮水,饿了吃饭。这样的常识不可以错乱,但也不必固执。只要采取适宜的作法,就有利无弊了。

所愿汝笃尽伦常,专志念佛。以其余力,于父母兄弟妻子朋友等,随分随力,为之劝导。俾可同得念佛实益。庶不虚此生此遇矣。

愿你切实行持伦理道德,专心念佛。有多余的力量,对父母兄弟,妻子朋友等人,随分随力,加以劝导。使得他们可以共同得到念佛的真实利益,想必就不枉为亲人朋友一场了。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傅大士语录,错讹不胜其多。兼且偈颂多属提倡禅宗。恐汝无此学识,不是疑大士讹说,便是以己意误会,则罪过无量。宜送大通家看,汝千万勿看。纵要看,待明年兴慈法师,二次刻成刷印出,再请看之。

《傅大士语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