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回印光法师下册 (第3/11页)
,有目皆睹。何必要我这个只会吃饭的平庸僧人,特地来加以标举指明呢?
虽然,道固无二,仁智见殊。不妨以己之所见,为诸仁智者告。亦未必非穷经希圣之一助也。窃谓十三经所发明之道,乃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
但是,固然大道唯一,无二无别,而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不妨以自己所见,为诸位仁者、智者相告。也未必不是穷究经典,效法圣人的一个帮助。我认为,十三经所阐发显明的道理,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阐发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要,唯大学则次第言之,而曲尽其致。中庸论语孟子,俱皆发挥此义,但不次第循序而说耳。是知四书者,乃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之注疏,而俾其道大明。
阐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旨,唯在《大学》中次第说到了,并婉转深入地将其中的道理表达出来。《中庸》、《论语》、《孟子》,全都是发挥这个义旨,只是没有次第循序而说罢了。所以知道《四书》,就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注疏,而使得其中的道理大大彰明。
孝经,乃推其实行之效。春秋三传,乃示其遵违得失之证验也。由是而吾人之本心,群圣之薪传,俱得大明,以之继往圣而开来学。
《孝经》,是推究这些义理的实践效果。《春秋左传》等三传,这是显示对于这些义理遵守与乖违、得到与失去的证明检验。由此,我们的根本良知,群圣的儒学薪传,都得到了大大的彰明,以此继承往圣而开启来学。
其为功也,与天覆地载之功相等。彼废经者,是何异欲废天地覆载而自立乎。其不知事务也甚矣。循是而求之,举凡希圣希贤,治国亲民之道,无不一一若指诸掌。不欲希圣希贤则已,若欲希圣希贤,则圣贤之道,自备具于吾心与吾身矣。
这个功德,与天覆群生,地载万物的功德相等。那些要废除十三经的人,就如同想要废弃天地的覆载而自己单独立于世间啊!这些人不知事务,也太厉害了吧!遵循这些义理而寻求,凡是仰慕效法圣贤,治理国家,爱抚民众之道,没有不能了如指掌的。不想要仰慕效法圣贤也就罢了,如果想要仰慕效法圣贤,那么圣贤之道,自然具足在我心与我身啊!
尔雅之所训释,乃诸经之总注,俾若文若义,悉得解了也。是则尔雅为解义之初步,而四书乃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
《尔雅》所训释的,是诸经的总注,使得无论文字义理,全都得以明解。所以《尔雅》是解义的初步,而《四书》是从始至终的总持法门。
再进而谈其要义,则明德为本。而明其明德,又为从凡至圣,以人合天之关键。能明其明德,则内圣外王之道备矣。然欲明其明德,必须格去人欲之物,令净尽无余。庶即心本具之真知,彻底圆彰。
再进一步谈论其中的要义,就是以明德为本。而彰明我们人人本具的光明正大之性德,又是从凡夫到圣人,将人事顺合天道的关键。能够彰明我们光明正大的性德,那么内圣外王的法道就具备了。然而想要使其彰明,必须格除人的私欲,令私欲净除究尽。使得即心本具的真知,彻底圆满彰显(即格物致知而明明德)。
而读书之能事,只在此几希间了耳。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方知人皆可以为尧舜,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乃真语实语。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也。
而读书所能(达到)之事,就是在这细微之处(格除私欲,显明良知,彰明性德)用功并实现的啊! (与通过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才算格物致知相比,格除私欲恢复本有的良知)是何等直捷,何等痛快。这样我们就知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愚昧的男女可以知道并实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