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33集《妙法莲华经》 (第1/9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二面,我们看己二的“身子领解”。
《法华经》在佛教当中的修学定位,古德讲一句话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也就是说,《法华经》的重点,是提供我们凡夫成佛的一个快捷方式。
基本上,凡夫成就佛道跟圣人成就佛道不一样。因为圣人在修学六度的时候,他的身心世界是没有障碍的。没有障碍,他可以完全全心全意地投入六度的修学,他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但是凡夫不可以,因为凡夫的身心世界有障碍。什么障碍呢?就是生死轮回的障碍。就是凡夫在行六度的时候,他那个果报体是个业报身,他有老的问题,他有生病的问题,他有死亡的问题。所以他等于是内忧外患,他在修六度的时候老病死不断地折磨他。所以佛陀在规划菩萨道的时候,他对凡夫的菩萨是先破障,解决轮回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务实的问题。佛陀对众生开的药方是先破障,再显真,它是这么一个次第。
那么生死轮回是怎么来的?那就是有生死的业力。怎么就有业力呢?按佛法的意思,就是我们心中有一种颠倒妄想,这是整个轮回的根本。所以你看《楞严经》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也就是说,在凡夫的角度行菩萨道,刚开始还不是说你马上去帮助众生,重点是你怎么样消灭你的颠倒妄想,这个是第一工作。
但颠倒妄想有个问题:它本来是不存在的。那怎么有呢?诸法因缘生,它是由每一个人不同的生命经验所累积而来的。所以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比方说我们填饱肚子,有些人他喜欢吃饭,有些人喜欢吃面条,有些人喜欢吃包子,就是各打各的妄想。因为妄想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它是从无量劫来每一个人生命点点滴滴累积而成,所以它非常多元化。佛陀只好把众生的妄想分成三类: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施设一个药方,以幻化的法门对治幻化的妄想,先做这件事情。所以佛陀就只好怎么办呢?佛陀把成佛之道暂时地隐藏起来,然后“为实施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必须务实地面对我们生死轮回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先面对自己的颠倒妄想,才有资格谈菩提道。所以,我们刚开始修学是偏重在自己内心的自调。
那现在有一个问题:当我们不断地根据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法门慢慢趋向解脱以后,那么后半段怎么办呢?三乘法门这个车,它只能够引导我们了生死、趋向涅盘,它没办法引导我们趋向无上菩提,所以到了三界以外我们必须要换车了,因为这个车走不下去了。所以这个地方问题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怎么样能够“会权入实”?我们刚开始是偏重在破妄,破妄的所缘境是我们五蕴身心里面的种种妄想;那么等到你离开三界以后,你要面对的是开显自性的功德,那开始内观了,“内观真如”,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开显你真如本性的功德。
这个就是一个问题了。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三乘法,解决生死问题,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也必须这样做的。但是我们怎么样从一种三乘的方便法门把它会归到一佛乘的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法华经》,只有在《法华经》讲到这么一个对接的方法;而且《法华经》的意思,你越早对接对你越有利。不是说一定要等到离开了三界再来对接。晚了,太晚了!因为你拖得越久,你形成的法执越重,你要调整你的心态越困难。
所以我们有幸学到《法华经》。其实,按照佛陀的“会三归一”,《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出离三界跟成就佛道是不冲突的。你念佛,你可以把精神放在所念的佛号,因为这是佛陀施设的方便,仰仗佛力摄受;但是你也可以花一部分的精神来内观真如,你来观你能念的心。“内观真如,外顺弥陀”。《法华经》形成一种双向的修学:我们一方面仰仗佛力来超越三界,一方面内观真如开显自性的功德。这样,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