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君臣还演上了 (第1/2页)
出了大殿之后,苏过先找到章惇。
章惇听完介绍,疑惑道:“承诺还没有的土地,这如何可能?”
“只是这么一说,”苏过笑道:“眼下岭南、陇右和河西之地,都有大块土地等待开发,已经足够应付好多年的了。”
但章惇很快就想清楚了,笑道:“叔党这是希望朝中大臣支持北上伐辽啊。”
“也有一点这个原因,”苏过坦然道:“不过恩荫泛滥,始终也是要解决的。”
章惇表示认同,他虽然权力欲很强,但私心并不重,他的四个儿子都是进士出身,却一点没沾到他这位首相父亲的光,全在地方州县任小官。
“这个法子是可行,”章惇说道:“但我建议还是保留恩荫子弟,将赐地作为另一个选项更合适。”
苏过沉吟片刻,说道:“我再去打听下其他人的意见,章相公这个想法虽然慢一点,但更稳妥。”
章惇点头道:“正是如此,减少恩荫势在必行,但直接取消还是不妥。”
“还是相公想得周到,”苏过笑道:“那我先去了,有了结果我们再议。”
章惇笑着目送苏过走远,有些羡慕苏过这待遇,也有些佩服苏过这些新奇的想法。
苏过在政事堂转了一大圈,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和章惇差不多的意见,个人可以支持,但不保证其他大臣也能这么想。
收集完信息后,苏过到苏辙那等了会,然后一起下班回家。
苏轼巡视完桃讯后,又沿着黄河下游检查了一番夏讯,刚回到京中准备上奏。
因为今日这事还牵扯到苏迨,所以这一次是四人一桌。
苏过先将自己与官家的想法讲了一遍,又介绍了几位宰执的意见,然后说道:“我跟官家说了,苏家会做表率,叔父放弃恩荫子弟,选择土地作为赏赐,兄长则辞去此前得到的恩荫官身。”
两个长辈先看向苏迨,想知道他的意见。
苏迨说道:“此举甚好,我确实没有入仕之念。”
“这些年跟在我身边,委屈你了,”苏轼叹道:“本想着等我致仕了,你就可以去吏部领个差事。”
大宋因为孝顺父母而选择暂不出仕的很多,最着名的是包拯。
他中了进士后,先是要求在老家合肥附近任职,朝廷便命他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但他还是因为父母而辞官了,直到双亲去世后,守孝期都满了,才在同乡的劝说下入京听选。
苏迨笑道:“不关爹爹事,是我无心仕途。”
苏过忙道:“我是知道兄长此意才在官家面前如此说的,可不是想断了兄长前程为自己邀功。”
但苏轼还是瞪了他一眼,说道:“那也该先在家里说下,这样贸贸然就与官家说了,可曾考虑过你兄长的感受?”
苏过起身行礼道歉,说道:“此事确实是我冒失了。”
他与苏迨多次聊过入仕的事,知道苏迨不愿做官,但今天这样先斩后奏,确实是错了。
苏迨起身拉他坐下,笑道:“这些年叔党和我说过多次的,我明确说了不会入仕,所以怪不得他。”
苏辙还是批评道:“以后切不可如此行事,事关家人,岂不让人笑话!”
苏过又起身称是。
结束了对口无遮拦的苏过的教训,下面进入正题。
苏辙道:“此事我并无异议,但章子厚说的选择一事,若大臣们还是选择恩荫,那岂不是白忙活了?”
“我看不会,”苏过说道:“恩荫入仕毕竟还是有限制,若子弟不争气,还不如得块地实在。”
苏轼接口道:“话虽如此,但所赐之地都在偏远处,恐怕很难让他们接受。”
“这确实是个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