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1/2页)

其实,木耒的粮食是肯定够吃的,寒氏还在源源不断地送粮食过来,在秋收完成不久,寒氏也终于凑够了木耒的十万担粮。

还有就是面粉的交易,与寒氏是以麦子换面粉的方式进行的,两担半的麦子换一担的面粉,无形中也慢慢增加这封地的存粮。

木耒这里的存粮,现在应该有十万担了,理论上,这些粮食够封地的人吃两年的时间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 “封地的人”,不包含弓邑、车邑,还有白马里的那些人,仅仅包含跟随自己的 800 来人,以及近 4000 的奴隶。

还有一个,尚有几百亩地的红薯没有收获,这东西要是收获了,应该也有几百吨。

不过,红薯不能完全当作主粮食用。木耒亲身体会过,这玩意烤着还算好吃,但是绝对不能当主粮,吃多了会胀肚,而且屎还多,还算憋不住的那种。

比较让木耒意外的是,高粱的产量非常高。

那高产的那种高粱,每亩(300多平)产量基本上是 25 担左右,而那种甜杆高粱,亩产也基本将近两担。

高粱不怎么好吃,沐雷的爷爷奶奶小时候都吃过,现在让他们吃高粱米,他们也不愿意吃。

具体怎么个难吃,木耒也不清楚。他命人把高粱去壳,决定自己尝尝。结果不知道是没煮熟,还是高粱就那样。

香味还行,略带甜味,微微带涩,但是嚼起来很带劲,和吃麦饭的感觉差不多,肚子有一种难以描述的饱腹感。

作为主粮也不是不行,不过让木耒选的话,他肯定不会把高粱当主粮,这玩意也就是卖相看着还行。

用这玩意酿酒或者做马、牛的饲料,也是不错的。高产,就是它最大的优点。如果发生饥荒,也是很好的预备储粮,保证饿不死人。

既然高粱这么高产,木耒决定将今年的高粱全部留存,用做来年的种子,而且高粱耐贫瘠不挑地。

今年的高粱,只种了几亩地,两种高粱的产量,总共加起来也就一吨多重,明年至少能种几百亩地,甚至能到上千亩。

那个甜杆高粱的高粱杆,至少收了有十几吨,只是不知道能榨出多少糖,要是有几百公斤,木耒就很知足了。

至于棉花,有两个品种,总共种了 10 多亩地,约合后世的 5 亩多地。产量不高,一是因为虫害,还有地力不足。

实际亩产相当于后世亩产二三百斤的样子,这 5 亩地总共收了不到 1500 斤棉花。

木耒觉得产量有点少,毕竟在后世,这个产量亩产在 800 斤左右,这 5 亩地的收获还不如那边两亩地收得多。

……

天气渐渐冷了起来,新年也快到了。在封地内,所有的奴隶都住进了土屋,当然,有不少是那种一间屋子住10个人的土屋。

按照章腊的建议,一些表现较好的奴工,都给配发了媳妇。当然,有了媳妇就需要单独的房子。

已婚配的奴隶都能分到 1 间房子,但这已是莫大的恩赐。因为在很多地方,即便奴隶有妻子,也不能常住在一起。

此外,天气渐渐变冷,后园试验田的工作完成了,计吏筹开始正式投身教育。

最先接受培训的,是跟随木耒来到封地的人,包括大妇和络缮在内的识字的人,计吏筹为这些人,进行了一次简化字培训。

识字的人约 200 来个,平均每 10 人能分到一本,计吏筹亲自抄写的《篆简对照》。在熟悉了简体字的书写之后,他们每个人都要抄写一份。

与计吏筹类似的,曾经的那些史人、管库的库人等原本就识字的人,是最先开始培训的。

这些史人、库人还需要担负起对孩童教育的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