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等我燧发枪出来了就去练手 (第1/2页)

这种流水线生产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每个人各司其职,都不需要什么太过专业的工匠铁匠之类的,只要能按照原先设置好的模具来生产就没有丝毫问题。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有个好处,敌人根本无法渗透进来。

就算其中某个环节的工匠进行了泄密,可他不知道最后组装需要多少步骤,需要哪些零件,以及安装的方式是什么,一样白瞎。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假设。

此时的大明周围可没有什么敌人存在,也不可能会有泄密的风险。

而制作枪械,不可避免的需要大量的钢铁才行。

这要是放在别的国家,或许是个不小的难题,但对于大明而言,洒洒水啦。

在洪武年间的时候,官办钢铁厂的产量就已经能达到年产近万吨的水平了。

正德年间中国的钢铁产量,更是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总和,并且冶炼技术也达到世界顶峰。

当时,炒钢法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实现规模化、量产化和生熟铁连续生产模式。

炼铁炉和炒铁炉是串在一起的,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直接流入炒铁炉中,用柳木棍搅拌而形成熟铁——这样既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减少炭火消耗。

而欧洲那边,还要再等两百多年,才发明类似的搅炼炉。

中国早在成化年间就有推广开了。

并且,欧洲用铁棍搅炼生铁液,只能得到低碳熟铁。

而大明用柳木棍搅拌,柳木的碳混入生铁之中,减缓生铁去碳的速度,能够直接得到低碳钢。

如果炒钢师傅的技术和运气都好,还有几率炒出中碳钢,甚至是高碳钢。

当然,大部分时候,只能炒出优质熟铁。

这种情况,在官营铁厂最为多见,比如北方的遵化铁厂,居然一直用罪犯来炒钢,谓之“炒炼囚人”。

只因为其死亡率极高,相传十个里面要死九个,经常是被打死、病死的。

炒钢之人性命都保不住,哪能提高自身炒炼技术?

民营铁厂就厉害得多,中国古代历来盐铁专卖,明代官府却没有控制冶铁行业。

或许按照老朱的思路看,官方生产的钢铁量,够用就行了,没必要与民争利。

当时,有官员发现新铁矿,建议皇帝立即收归国有,结果马屁拍在马腿上,被朱元璋直接流放海外。

不过明代的铁匠户,服役最繁重的,一年时间有半年给官府做工。

那些服役最轻的,五年时间就只有半年给官府做工,剩下的时间,都可以自由分配。

正是这些有利因素,导致明代的冶铁炼钢技术,达到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也达到当时全世界的巅峰。

不过现在嘛,自从开始了革新之后,各行各业的人才都被老朱给笼络了起来。

曾经的什么铁匠户啊,木匠户啊的身份一下子就高了许多,服徭役也改成了由国家补贴一定的份额,这大大增加了这些匠户们做工的积极性。

此外,还有专人一段时间内给他们进行突击学习。

有了拼音的存在,至少认字是简单的多了。

只要能基本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字也就够了,其他的没必要,又不是考科举。

最重要的还是对于自身行业系统性的学习。

由于老朱搞出了个什么考试制度,限制在每个行业之内的竞争,搞得好的,能捞个一官半职的做。

虽然现在各匠户籍的身份都提高了不少,但自古以来做官都是最大的诱惑,这些家伙们的积极性别提有多高了。

一杆燧发枪的重量在4到5kg左右这个样子,其中去除了枪身枪托这些不需要铁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