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父慈子孝和内阁 (第2/2页)

一看到那些奏折啊,咱就头大。

可没办法,政务还得继续啊,这不就只能让标儿代劳了。”

听到这,朱标目不转睛的看着三英战吕布的场景,嘴上道:“爹,要我说啊,您当初就不该撤除历朝历代的宰相制度。

没了宰相,这所有的担子都压在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您精力旺盛撑得住了。

说不定后边儿子就是天天给你批奏折累死了的!”

听着朱标的抱怨,朱元璋哼道:“你又不是没见过当初那胡惟庸嚣张跋扈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朱元璋呢!

这宰相制度虽好,可却制约了皇帝的权力,哪怕再苦再累,咱也得自己上!”

现在这里也没什么外人,朱元璋直言不讳的道。

“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您老人家却没考虑实际情况。”

听到这个话题,姜饼适时的插嘴:

“就像懿文太子说的,世界上哪里有人能跟你洪武大帝比精力旺盛啊。

宰相制度可以撤除,不过我倒是建议您和您四儿子朱棣学学,创立内阁制度,来帮助处理政务。”

“内阁?”

听着这个词,朱元璋脑海中似乎闪过了什么东西。

“没错,其实在历史上,你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就已经深感处理政务时的力不从心。

只靠自己一个人,一天要干那么多事情,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于是你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你亲自主持。

这,就是最早的内阁雏形。

后来朱棣当了皇帝之后,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再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皇帝看过之后,若是同意内阁的票拟,只需批红即可,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

听完,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这个所谓的内阁,倒是很像将宰相权利拆分到几个人的身上。

虽然方便是方便了,可这真的不会再滋生出一个大权臣来?”

朱元璋有些心动,但担忧还是不小。

他深知权力对于男人的诱惑究竟有多大,当年的胡惟庸,不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吗。

对于他的担心,姜饼则是笑了笑,说道:“这个嘛,崇祯皇帝或许能给你答案。”

刚打完一把排位的崇祯听了,也是笑道:“太祖爷您不用担心。

在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利达到了巅峰

但是内阁始终不是事实上的宰相。

因为他们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我们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