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头顶上的流动花园 5 (第1/2页)

5

“各位线上线下的朋友们,你们好。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寻常·非遗文化创意园’,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阿珍。我的身后,是一家‘蟳蜅文化体验店’。

记者阿珍,拿着话筒,热情洋溢地做着现场直播。身边的摄影团队,也紧跟她的节奏进行直播,一丝都不敢懈怠。

“要说蟳蜅女,当然要先从蟳蜅说起。蟳埔是刺桐海上丝路起点的重要港口。以前,很多商船满载着丝绸、瓷器,从蟳埔起航,穿过海峡,把货品安全送达到南洋多地。由于船舱已经卸货,舱内如果不载货,就会造成重心不稳,不利于航行,所以啊,船员们,就会把散落在海边的蚵壳收集起来,装在船上压舱。嗯,说到这儿,我们的第一个有奖互动答题环节到啦!请问,那时的蟳蜅人,把蚵壳都拿来做什么用途?知道答案的朋友们,请在公屏上留言哦!”

阿珍的团队现在蟳蜅文化体验店的门口,并未进店。店老板娘含着笑,一边为游客盘发,一边望望门口。

沐川、顾小喜伫在围观游客中间,看着阿珍做节目,心情也无限美好。

在等待线上观众作答期间,阿珍也拿着话筒,即兴采访起现场游客:“这位帅哥,请问您的看法是什么呢?来告诉我们!”

被点到的那位帅哥,显然还没进店去看,对蟳蜅文化也不怎么了解,结巴了一会儿,才说:“是拿来做装饰品吗?我不晓得!”

帅哥是外地人,一口重庆口音十分醒耳。

一言既出,周围立刻有人起哄,他不禁红了脸:“总不能是拿来吃吧?不都是壳子吗?我啷个晓得!”

知道答案的人,免不了又是一顿哄笑。阿珍便笑盈盈地安慰他:“不知道没关系,帅哥马上跟我进店去一探奥秘,好不好?”

帅哥自然是求之不得,马上应道:“要得要得,我也要涨知识!”

随即,阿珍领着帅哥进了店门,大方落落地和老板娘打起了招呼。不少游客,也凑趣地一拥而入。文化体验店里,顿时间拥挤不堪,但大家都很懂仪节,不曾打扰老板娘盘发。

沐川、顾小喜没去凑那个热闹,他们对店里的内部装修,可以说是一清二楚。

老板娘本人,就是一个地道的蟳蜅女。为了突出蟳蜅文化,她对装修设计师提出要求,一定要仿照蟳蜅村的蚵壳厝,来打造这个小小的文化体验店。

设计师完全遵照她的要求,把大量的蚵壳嵌入墙饰中。毫无疑问,这是以蚵壳厝为原型来打造的。

原来,船员把蚵壳运回之后,便会拿来作为房子的建筑材料。他们不用担心材料不够,因为商船不断往返,运回的蚵壳数量自然也很多,可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劳动人民的智慧,就体现在这里,他们善于就地取材,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蚵壳厝,成为又一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

沐川、顾小喜继续缓步前行。

而在文化体验店里,阿珍还在进行现场直播。

“好的,说完蟳蜅,说完蟳蜅特色建筑蚵壳厝,我们再来说说蟳蜅女。众所周知,蟳蜅女是闵地三大渔女之一。传说,因为阿拉伯人和当地汉人通婚,所以蟳埔人是古代阿拉伯人的后裔。正因如此,直到今天,在蟳蜅仍然能看到中亚的遗风。刚刚说到的蚵壳厝,就是一种中亚遗风。此外,这种遗风,也表现在蟳埔女的头饰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簪花围’。

“现在,老板娘正在给一位游客朋友做盘发。盘发之后,就会给她戴上美丽的簪花围。除了簪花围,蟳蜅女还会戴上丁香耳坠,穿一件大裾衫,一条宽脚裤。

“簪花围要戴得稳,还需要——摄影师给一下镜头——还需要插戴象牙筷。早在两宋时期,这种簪戴方式,就从中亚流传过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