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举刀迟疑 (第1/3页)

“蔡敬夫太过操切,即便河套黄河可通航,运力几何?况且冬日冻结四五个月,并有凌汛,一年又有几度可以转运?”

军机会讨论的是蔡复一的《请复河套疏》,蔡复一认为,打败蒙人不难,不如就此全面复套。全面的意思是,后套、前套、甚至包括前套往东的土默川平原,黄河几字形攘括的所有沃土和高原。

他认为今时不同往日,河套打得起、守得住、能联通而且有得赚。

黄河几字形圈出的这块地,四面都是山脉,当中是高原和盆地,只有沿河三块是平原,但都是沃土,都是塞外江南。文臣们视这个几字形为鸡肋,主要原因是运输补给不便,容易受到到攻击,战争成本和行政成本都很高。而蔡复一认为,河运、水泥城堡、热兵器、耐寒耐旱的高产新作物,解决了这些问题,没必要将两座平原两三千万亩耕地拱手想让。

校哥儿还知道,几字形正中的高原盆地,后世还以“羊、煤、土、气”着称,全是矿啊!况且,河套出产良马,是量产骑兵的必备因素。冷兵器时代,河套存则边患息,河套失则边患起,若能复套,草原与中原,攻守易势。

他难以决策的原因是,现在,复套时机到了吗?真要一打两吗?记忆中,明末没有夺套之战,历史已经因为他的穿越而偏航了,这叫他无所适从,寝食难安。得找人商量吧,他的威信距离“战和由我、圣心独裁”还远着呢,正好借着问策来修复修复君臣关系。

第一个提出质疑的竟是蔡复一的同乡,黄克缵。他是黄河专家,说的都在点子上。

“若按蔡督师的算法,拓良田两千万亩,两年免租,三年减半。五年后,两千万亩地田赋只在百万石上下。但蔡督师还未计算马匹价差,而今一匹驮马需十两,战马三十两,若得河套,马价可减半或更多。若年购战马三万匹,驮马七万,即可节银八十万。更有挽马、牛羊之利,尚未计算”

户部尚书毕懋良以专业角度来看,账算得过来的。

“我大明赋税有江南,粮食有湖广,此为国家之重,何须为了蝇头小利再启战火,叫天下动荡呢?”

刘一燝的观点让许多人颔首,这代表的大概都是南方士绅的意见吧。

“陛下啊,东南乃是郭嘉之重啊”

浙党新大佬沈?难得附和了一下死对头。

“而今林丹汗陈兵河套,与我对峙,胜负未分,变数尚多。老臣之意,未解决建奴,不可急谋河套,而今应思虑的是,如何消弭这场兵事”

首辅史继偕好像也不怎么支持老乡。

“河套,建奴之诱饵也。自古以来,河套为中原之养马重地,而今又是成吉思汗祭祀之处,双方皆不可弃。老臣之见,战与不战,皆需速决,不叫建奴得利”

叶向高阁老觉得,还是先看大局

“建奴攻我镇沙不得,如今已撤军。熊延弼之意,来而不往非礼也,正联络袁可立、洪承畴发起反击,意在光复宽甸六堡”

“不若与林丹汗和谈,维持当下之局,复套再从长计议”

所以这一场会谈,结论是等战况进展,还是没主张。不过校哥儿觉得已经很有收获了,能把这一堆人拉在一起,真正的共商国是,总比让他们继续内卷党争,或者修理皇帝来得好。

谈判其实也是个伪命题,战场上刀枪谈不下来的,谈判桌上还能谈得下来?

校哥儿心中郁闷,文臣有文臣的局限,还是去看看朕的军官班吧,走到营房才想起来,能打的那些,都被他派到前线实习了,就剩一帮勋贵子弟,没啥看头。转身想走,不想身后一阵喧哗。

“孙五七!孙五七!”

擂台上,两个全身藤甲护具的人,拿着木刀对练。虽然都带面甲,但其中一人,很好认,那人左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