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诸君,珍重! (第2/4页)
他肯定不会是为了谋反。”
曹操沉吟不语,但在内心里,却已接受了郭嘉的这个解释……这小子,倒确是重情义之人。
不过,他既然做出了这等事,继续留在外面,显然有些不合适。
曹操原本打算,使曹朋为广陵农都尉,命他主持海陵屯田事宜。可现在,曹操不免有些犹豫。
“那你以为,当如何处置?”
郭嘉何等机灵,只听曹操的语气,就能猜测出他内心想法。
不过,有的时候,他必须要学会装糊涂。一个太聪明的下属,对于老板而言,是一大威胁。
“处置?”
“我是说,该怎么安排?”
“不是说,让他继续留在海陵吗?”
曹操咳嗽两声,“之前我也这么考虑,不过后来想想,又觉得不太合适。友学的确是有才学,但年纪毕竟尚小。广陵农都尉,责任重大,更关系到广陵屯田大事,我担心他做不来。”
郭嘉一副颇有同感的表情,用力点头。
“主公这么一说,嘉亦有同感,之前是有些随意了。”
“可你也知道,友学毕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且不说他在曲阳斩首逾百,又有夺取下相,保我粮道不绝之功。现在还说降了张辽……这许多功劳,如果不赏,只怕对他也不公平吧。”
看得出,曹操并不想过分追究曹朋的过错。
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
郭嘉也能依稀猜出一二……
曹朋虽说接走了吕布家小,但实际上于大局而言,并无太大影响。
甚至,因为曹朋的出现,倒是令下邳战局得以迅速解决,未尝不是一桩好事。而曹朋有谋反之意的说法,也不太可能。曹朋老爹老娘,如今都在许都。他几个结义兄弟,有的还是曹操的族子,所以说他造反,基本上属于无稽之谈。曹操更愿意接受,曹朋重义的解释……
同时,曹朋有可能是曹氏族人,也使得曹操有些心动。
如果真的是自家族人,那更不可能造反。曹氏虽说人才辈出,可多一个人才出来。岂不是更好?
但不管怎么说,曹朋毕竟是做出了一桩让曹操有些不太高兴的事情。
郭嘉想了想,“友学将十六了!”
“嗯?”
“年中休若还说,友学将及冠。正当求学。
这孩子的德行和才干不差,不过还需有明白人教导一二。叔孙之前也有这个意思,还有隽石公,也一直在设法为友学寻找老师。休若提及一人,有意让友学拜师,恐怕也无暇做事吧。”
“呃……休若要给他介绍老师?”
“是啊,休若说,想要友学拜师仲豫门下。”
“仲豫?”曹操一蹙眉,轻声道:“他如今不是正忙于编撰《汉纪》,有这个时间吗?”
郭嘉所说的‘仲豫’。名叫荀悦,年纪比曹操还大,今年正好五十岁。
此人,也是颍川荀氏族人,荀淑之孙。荀俭之子,也是荀彧的堂兄。颍川有荀氏四杰的说法。这四杰的第一位,就是荀悦,之后依次是荀衍、荀谌和荀彧。故而又有三若一仲豫之称。
荀悦为长兄,据说有过目不忘之能。
十二岁时,便能讲解《春秋》,累迁秘书监、侍中。曾侍讲于汉帝左右,日夕谈论。后汉帝,也就是当今天子,汉献帝刘协,认为《汉书》文繁难懂,便命荀悦以编年体改写。依照左传体裁,编撰《汉纪》。
其人素有名声,是个刚直不阿的人。
郭嘉说:“休若言,他自向仲豫恳求。”
“还是算了吧。”
曹操想了想,沉声道:“仲豫为天子做事。编撰《汉纪》,也是一桩重要事情。曹朋拜他为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