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杜甫 (第1/2页)

杜甫看天幕上出现了自己的名字,心中一颤。

如今三十出头的他,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成就。

而天幕上的标题,也让他感觉到感同身受。

【人生苦不苦,看一看杜甫。】

【生于书香之家,祖父为初唐文章四友之一。

少自好学,七岁便已经能够作诗。

他自幼立下宏愿,像父辈那般考取功名。

十九出游临猗,二十漫游吴越。

二十四,参加科举,落榜。

独登泰山,抒少年意气,作诗《望岳》。

744年,杜甫遇见自己的偶像李白。

两人一见如故,后行至梁宋,会见高适,三贤携手同行。

那一年春秋,他们写诗畅饮,欢愉无比纯粹。】

正在逃亡路上的李白,见到天幕上又提及了自己的名字。

此时的他正愁没地方去,见这天幕上说三人一见如故,而高适在梁宋。

于是,他便准备转道去梁宋,投奔一下高适。

【天宝五载,35岁的杜甫前往长安。

唐玄宗发布诏书,号召天下人才到京师就选。

天赐良机,杜甫志在必得。

但,他还是落败了。

不止杜甫,参加招贤考试的人,全都落败了。

这已经并非那个广纳贤才的大唐了。

不仅人才选拔,安稳的制度都在动摇。

大唐帝国,正在渐渐衰败。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

72岁的唐玄宗携家眷逃离长安,太子李亨登基,为唐肃宗。

杜甫听闻,即刻北上,却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

至德二年,郭子仪攻长安,杜甫脱逃。

杜甫逃出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直奔新帝的大本营。

新帝感动,赐予他左拾遗一职。

然而乱局之下,他很快陷入纷争,险些丧命。

杜甫为之努力一生的出仕报国梦,和所有人认为的永不落幕的大唐,一起结束了。】

杜甫天幕,那上面的字字句句,敲击在他的心头。

他苦笑,自己努力这么多年,最后竟然落得一场空吗?

大唐的繁华背后,是日益腐朽的根基,是人才埋没的悲哀。

然而视频播放的内容并未结束。

画面一转,时间已经到了759年。

【乾元年末,唐军战败,裹挟在逃难人群中的杜甫,由洛阳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晓行夜宿。

见惯了民生疾苦,他感觉到国家的衰亡。

他忠实记录下了眼前所见,没有虚构,没有煽情,他将史,写为了诗。

每一句诗,都如同一柄利刃刺痛人心。

他们是杜甫创作历程上的里程碑,也是历史永远的伤痛。

颠沛流离,辗转漂泊,年过半百的他一无所有。

幼子饿死,他为天下苍生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之声。

茅屋在风雨中飘摇,他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尝遍了底层痛苦,无法不在低处徘徊。

因为,他本就是“天地一沙鸥。”

公元770年,59的杜甫,在湖南一条小船上,走过了一生。

人生如寄,但斯人不朽。】

天幕之下,杜甫闭目沉思,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

三吏三别在天幕上缓缓展开,字字珠玑,震惊了天幕下方的所有人。

“这哪里是诗啊,这分明是史!”

嬴政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