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王阳明 (第1/2页)

嘶!此子竟恐怖如斯?

十几岁的年纪,就立志当圣人?

不得不说,古人都被他的志向给震惊了。

无数的人心说这不就是吹牛逼的吗?

但你还真别说,人家吹的牛逼最后实现了。

【1481年,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中了状元,进入翰林院。

王守仁跟随着祖父王伦前往京城投奔父亲。

经过镇江金山寺的时候,王伦和几个好友一块儿喝酒。

到了兴头上,想要作诗一首,却怎么也想不出来。

而当时才不过十岁出头的王守仁提笔写下一首《咏金山》。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一出,更是让天幕下的无数人感叹。

如果说之前的那首诗蕴含了哲理,那这首诗就是纯粹的山水意境。

气势之大,意境之美,算得上是难得的佳作了。

更不要说,这佳作竟然出自一个十岁孩童的口中。

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才气,已经引得古人们对他产生了无限遐想。

【十五岁,王守仁听说有人起义,于是向皇帝上书献策,被父亲斥为狂妄。

同年,他游历居庸关和山海关,见证了塞外的风景。

那时的他,就已经有了经略四方的志向。

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他到南昌和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

可就在结婚的当天,大家却都找不到他了。

远在在婚礼的前一天,王守仁出门去溜达,碰到了一个道人。

王守仁向道士请教,道士教给他养生术。

王守仁练习了一个通宵,直接把结婚这事儿给忘了。

直接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来。】

天幕下的人看到这里都有些无语了。

这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你小子是真不把这洞房花烛也当一回事儿啊。

【好在岳父和妻子并未因为这件事怪罪于他,还是和他补上了拜堂仪式。

1589年,在南昌居住了不久的王守仁带着妻子返回余姚。

路过广信的时候,王守仁去拜访娄谅。

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的学说。

之后,他熟读朱熹的着作,开始思考格物致知。

为了实践格物致知,他后来甚至“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结果啥都没发现。

之后,他对格物的学说产生了怀疑。

1492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中举。

然而,之后考取进士却未中。

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再次参加科举,还是没中。

而王守仁面对挫折,和别人表现出来的态度也都不同。

他说:“世人都以考不中状元为耻,而我却以考不中状元而感到懊恼为耻。”

这时候的王守仁,虽然还没有龙场悟道,但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心性。】

黄巢:请打开麦克风交流。

【王守仁并未计较这些,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

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考试出色,中二甲进士,顺利进入了工部任职。

王守仁在会稽山阳明洞筑室讲学,自号阳明子,这也是王守仁王阳明称呼的由来。

1506年,宦官刘瑾擅政。

王守仁上书论救触怒刘瑾,受了四十杖之后被贬到了贵州龙场。

父亲王华也被赶出了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