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筑牢根基,保障后勤 (第1/3页)

在新义军的发展进程中,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火器在战斗里的占比逐步增加。这让我愈发深切地意识到,构建一套完善且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尤其是子弹,作为现代战争中消耗量极大的关键物资,它能否稳定供应,直接关乎军队在战场上的生死存亡。

回想起义军自组建以来,一路摸爬滚打、发展壮大,可后勤保障始终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我们的发展之路上,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前行的短板。无数个日夜,我都在辗转反侧,反复思量这个问题,还与赵铁柱、李霸天等核心成员多次围坐在一起,热烈地商讨对策。最终,我下定决心,成立专门的后勤部门,在我看来,这是为义军持续作战与长远发展筑牢根基的必要之举。

给这个部门命名的时候,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了许久。“中华民义军后勤保障部”这个名字,就像一道光,在我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中华”这两个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浓烈的民族情感,它是这片广袤土地悠久文明的传承,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统称。即便身处明末清初这个动荡不安的乱世,我心里依然对未来统一、繁荣的大中华满怀憧憬,满心希望能把这份精神融入到义军之中。

“民义军”则明确了我们队伍的性质与使命。我们这支队伍,是由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成员都来自民间,大家为了反抗清军的残暴统治,守护百姓的安宁生活而战。“民”字体现了我们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义”字则彰显出我们正义的立场与不屈的精神。从长远规划来看,随着人员不断扩充、部队建设持续推进,义军需要走向正规化、正式化的道路,“民义军”未来将成为国防主要力量——国防军的名称,肩负起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守护人民幸福生活的神圣使命。

就这样,在众人的殷切期盼中,“中华民义军后勤保障部”诞生了。组建的时候,我参考了后世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先进模式,深入研究他们在物资调配、人员管理、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高效做法。同时,我也没忘记紧密结合自身物资匮乏、人员分散、资金短缺等实际难题,精心规划。我把部门详细划分为粮草筹备组、武器装备维护组、被服制作组、医疗救护组等职能小组,力求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高效运转,为“民义军”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产子弹的机床。可制造机床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材料收集阶段,困难重重。我派出了多支小队,深入周边的废墟、废弃铁匠铺和作坊,四处探寻可用的金属材料。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揣着希望,也带着担忧,每到一处,都像是在寻找宝藏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幸运的是,在一片废弃的作坊里,我们找到了一些钢梁和齿轮,这些可都是制造机床的宝贵材料啊!大家兴奋得欢呼雀跃,感觉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同时,我们发动铁匠们将百姓家中废弃的农具以及战场上缴获的旧兵器熔化,从中获取铁水。经过多次冶炼与提纯,去除杂质,才得到符合要求的金属材料。

设计方案阶段同样挑战重重。我凭借着脑海中的记忆,一笔一划地绘制出简易的机床草图,详细标注出各个部件的尺寸、结构以及连接方式。看着画好的草图,我满心期待,可实际打造过程中,各种问题却接踵而至。就拿传动装置的精准度来说,我们尝试了多种齿轮组合与链条传动方式,不断调整参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那时候,大家围在工作台前,眼睛紧紧盯着那些零件,每一次试验失败,大家的心里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但我们没有放弃,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方案,实现了稳定的动力传输。那一刻,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几个月的辛苦与疲惫都烟消云散。

经过长达数月的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