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第1/3页)
在关中的大地上,局势动荡不安,饥荒遍地,再加上刘耀的军队肆虐横行,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司马煜的一篇讨贼檄文如同一道希望的曙光,划破了黑暗的天空。
这篇檄文以豪迈的言辞、激昂的气势,痛斥刘耀的罪行,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共同奋起,驱逐敌寇,保卫家园。檄文迅速传入雍凉大地,犹如一阵春风吹过,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怒火与斗志。
关中凉州各地的太守、将领们,在接到檄文的那一刻,纷纷拍案而起。他们深知国家危亡之际,正是他们挺身而出的时候。胡人部落首领们,也被司马煜的正义之声所打动,放下了往日的成见,决定与晋军携手抗敌。
一时间,各方力量迅速集结,组成了一支十五万人的联军。这支联军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他们此刻都怀着同一个信念——收复长安,驱逐刘耀。
联军浩浩荡荡地朝长安进发,旌旗蔽日,士气高昂。队伍中,士兵们步伐坚定,眼神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为了守护家园、保卫亲人的战斗。
此时的刘耀,原本还沉浸在他的侵略美梦之中,却没想到司马煜的一篇檄文竟能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当他得知联军朝长安杀来的消息时,顿时手忙脚乱。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嚣张行径会激起如此强烈的反抗。
凉州军向来以战力强大着称,在与刘耀的交锋中,他们冲锋陷阵,让刘耀的军队吃了不少亏。凉州军的将领们身先士卒,勇猛无比,每一次冲锋都给敌军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刘耀的军队,在面对凉州军的强大攻势时,开始出现了退缩和畏惧。他们原本以为能够轻易地占领长安,却没想到遭遇了如此顽强的抵抗。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军的声势越来越大。当刘耀听说司马煜的讨贼檄文已经传入关中,各地的晋军士气大振,誓要夺回长安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这可如何是好?”刘耀在营帐中来回踱步,脸色阴沉。
“将军,如今联军来势汹汹,我们必须想办法应对。”一名将领说道。
刘耀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还用你说?可这该如何应对?”
将领们面面相觑,都不知该如何回答。
正在众人无计可施之时,刘耀帐下的谋士李淮站了出来。“将军莫慌,我听闻那司马煜虽集结联军,但各路人马人心不齐。我们可派人前去离间。”刘耀眼睛一亮。
于是刘耀派出数名巧舌之人,混入联军阵营散布谣言。说有的太守只想保存实力,有的将领妄图借机扩充地盘,还有的胡人部落只是想趁机掠夺财物并非真心抗敌。这谣言似毒雾般在联军中弥漫开来。
起初大家并不在意,可时日一长,军中便生出嫌隙。一些将领开始互相猜忌,作战时不再齐心协力。凉州刺史杜斌发觉异样后,赶忙召集众将。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示如今唯有团结一心才能取胜。众将深感惭愧,决心摒弃前嫌。
随后杜斌重新调整战略部署,让联军兵分三路进攻刘耀。刘耀原以为联军已自乱阵脚,没料到杜斌如此快就化解危机。三路大军迅猛袭来。
邵明珠此时正在为科举的事头疼,方杰伦神色匆匆地来到邵明珠面前,恭敬地说道:“少爷,咱们侯府这几日一直有个胡人打扮的男子在侯府周围鬼鬼祟祟地四处转悠。神阙卫观察那个胡人好几天了,因为不知道他有什么目的,所以就一直没有动手抓人,以免打草惊蛇,现在问问少爷的意思,是否抓人。”
邵明珠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此次恩科拟订的题目,听到方杰伦的话,他微微皱起眉头,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说道:“抓!先弄清楚他的来意。”
方杰伦得令后,立刻转身去通知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